“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惨剧令人心痛。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40人遇难,200多人受伤。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飞来横祸”并不少见,虽然随着国人保障意识的增强,主动为自己和家人配置意外险的市民越来越多,但这次动车事故却依然暴露出了公众在保险保障上的严重缺失。
天灾防不胜防,对此你是否给自己配置了足够的保障?你知道意外险怎么买,买多少才能真正实现“保险转嫁风险”吗?保险业内精英建议,意外险配置需考虑家庭生活成本,身故保额最好大于40万元。
伤亡人员中仅15%有意外险
“官方公布的伤亡人数加总接近300人,但买了意外险的却不到50人,这在国外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某外资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随着国人保障意识的逐渐增强,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主动为自己和家人配置保险产品,提供各种保障,“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购买了保险保障产品的人数比例还是太低太低。”
据了解,在这次事故中,中国平安一名遇难客户累计保险赔付34.8万元,是目前所有商业赔付中单笔最高的赔付额。“然而,34.8万元的商业保险赔付真的不算高。”该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交通工具意外险保额普遍不高,乘飞机意外身故的保额为40万~60万元,汽车10万元,火车(含地铁)意外伤害10万元,轮船意外伤害10万元。“试想,如果这位遇难者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孩子年幼,还有巨额房贷的话,这30多万能解决什么问题?”
重投资轻保障保障意识缺失
投保人数不多,赔付金额不高,此次动车事故发生后,从各保险公司已公布的出险客户和理赔情况来看,投保的比例并不高,所购买的险种也多以投资型保险、短期意外险等为主,这样的产品属性决定了获赔的保额并不高,保障程度偏低。
如果说动车事故仅仅是一个极端案例,那么保监会的统计数据则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国人保险保障意识的缺失。根据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产品占到保费收入的91.6%,而传统意外伤害类保险产品则越来越边缘化,往往在一家保险公司(寿险、产险)保费收入中占不到1%。某大型保险公司四川分公司负责人透露,近年来投资型保险产品,尤其是通过银行网点销售的银保产品,受到了大众的热捧。然而,无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投保人而言,这些产品并不是最理想的。“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类产品的利润率不高;对于投保人来说,这些产品的保障成分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此次动车追尾事故中,有一家保险公司已给付的客户购买的是一款银保分红险,3年所交保费约3万元,此次获得的赔款仅比其3年所缴保费多出数千元。一位知名保险专家称,这些保障功能极低的产品,理赔金比客户所付保费没有多出多少,就是存单返还罢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