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保知识手册 | 终身寿险 | 定期寿险 | 两全保险 | 年金保险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人寿保险 > 深度评论 > 正文
从尊贵版珍爱一生两全保险看分红险崛起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保险全行业分红险占保费收入近8成。其中,5成多来自银邮渠道,个人代理占比不到4成。从发展态势看,前者在快速上扬,后者出现回落疲软。

  在记者随后跑的几家银行网点中,发现各家寿险公司摆的保险产品,几乎是清一色的分红型产品。如在交通银行北京慧忠北里支行宣传架栏上的6份保单中,其中有5份就是分红险。

  而曾经辉煌一时的投连险,现在已难觅踪影。

  2007年资本市场的高涨,曾使得部分保险公司出现强烈的投资冲动。他们大量发展短期投资型保险业务,特别是银行渠道业务,以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到2008年上半年,这种冲动达到顶峰,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4%,创下十年增速新高。

  正如监管层所担心的那样,行业发展开始出现过热的迹象,存在业务大起大落的风险;寿险业务结构失衡,寿险公司几年来推进的结构调整出现反复,体现寿险业核心优势的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占比下降,新业务内涵价值不高,期缴比例下降;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行业面临着偏离科学发展方向的风险隐患。寿险业面临着核心优势发挥不足、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行业竞争力不强的挑战,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的任务愈显紧迫。

  为此,中国保监会去年出台了系列政策进行调控。去年2月,保监会就规定投连险销售仅限于银行理财中心和理财柜台,不得在储蓄柜台上出售。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和调整,情况已经发生变化。记者发现,在所调查的银行中,今年卖得最多的已是分红险产品。比如泰康保险的几款产品,由于近几年的红利数字非常可观,成为最热销的产品之一。

  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将分红险理解为投资型保险的一种。按照某银行大堂经理的话,毕竟是在银行出售,理财产品很多,购买者免不了将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进行相互比较。因此,银行所销售的分红险,一旦前期分红率较高,特别有助于现有产品的出售。

  2.分红险崛起之谜

  在解读分红险受到市场追捧的原因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保险学会理事朱俊生认为,一是从寿险产品看,由于资本市场波澜不惊,投资属性比较强的投连险与万能险销售不旺,各公司主动转向主攻储蓄性的分红保险;二是从金融市场看,由于资本市场不景气,基金等理财产品销售不太理想,银行渠道重新重视分红险的销售;三是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有利于分红险的销售。今年1、2月央行先后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市场对于加息和通胀的预期逐渐强烈。

  而海通证券分析师潘洪文告诉记者,保险会计制度变革是分红险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新的《保费收入确认和计量》新标准对万能和投连这类易拆分的产品,实质上采取非常严格的保费确认方法,而对于分红产品这类不容易拆分的产品,则采取了非常宽松的保费确认标准。

  通俗地讲,万能险和投连险所获得的保费会大打折扣。那么,大部分来自银行渠道的分红产品销售,对保险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内涵价值提升会带来那些忧患呢?

  潘洪文认为,《保费收入确认和计量》新标准总体上有利于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保险产品回归保障主业,限制投资性产品(投连、万能等)过快扩张,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但考虑到对分红产品较宽松的风险测试,《保费收入确认和计量》新标准也间接鼓励保险公司通过快速扩张类似储蓄的银保短期趸交分红产品,来提升市场份额。不过,这类产品利润率和内含价值低,易造成银行手续费恶性竞争,这还需要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去监督。

  这个观点同样也得到朱俊生的认可,银保出现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发展理念的偏差。由于对保费规模的特殊偏好,一些公司的考核导向出现“做业务第一位”的情况。在规模至上的语境下,银行保险成为不少寿险公司快速扩张的“撒手锏”。在不正当竞争的氛围中,没有谁真正在乎市场规则,“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成为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人寿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