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保知识手册 | 终身寿险 | 定期寿险 | 两全保险 | 年金保险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人寿保险 > 深度评论 > 正文
中资险企完胜外资,排名升至世界第六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尽管外资巨头们当初信心满满,准备在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保险市场上施展拳脚。外资并没有成为可怕的“狼”,目前仍在盈利的边缘挣扎。

  外资险企盈利艰难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5年是国内保险业全面开放之年。而在此之前,诸多海外保险巨头已经以合资的身份进入国内保险市场,如德国安联、法国安盛、荷兰国际集团、美国大都会集团以及纽约人寿等。虽然在保险公司设立形式、地域限制、业务范围、营业许可等方面已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于外资保险公司的限制,但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发展仍然缓慢。

  2005年1月,保监会公布保险市场开放后的首张成绩单,市场依旧是中资的天下,而外资保险的分化异常明显。在这张成绩单上,9家中资寿险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超过97%,19家外资寿险的份额不到3%。截至今年1季度,25家外资寿险的市场份额也仅为3.4%。2005年当年,凭借中意人寿的团单,外资寿险的市场份额达到8.8%,这成为近10年来的最高值,不免让人唏嘘。客观上看,由于合资寿险的分支机构和中资寿险差别明显,作全国市场的比较有失偏颇,但即使在较早开放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外资寿险的市场份额也从没有超过30%。

  至于外资财险的处境则更为窘迫,整体上看,外资财险的市场份额一直延续下跌走势。外资财险市场份额最高时为2005年末的1.31%。此后一直维持在1%左右。

  中国入世之后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并没能如所预料的那样“大展手脚”,但他们为中国保险业带来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1992年10月,美国友邦保险公司首家获准在上海经营寿险及非寿险业务,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企业。重要的是,美国友邦首次将个人寿险营销模式引入了中国。入世之后,中资保险公司纷纷借鉴个人营销模式,该模式迅速成为中国保险市场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

  业内专家认为,从行业的发展,保险行业的变化与外资的引进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从先进的理念、管理方式、管理经验和保险的技术方面,作用还是非常大的。除此,由于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公司,使中国的保险监管机构变得更加国际化,中国的保险法律法规正逐渐向国际的监管框架靠拢。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人寿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