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中国台湾保险业最年轻的CEO。别出心裁的营销创新计划,令他一跃成为花旗亚太区保险事业部副总裁。正当他事业巅峰时,彼岸吹来的发展春风,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他。2002年,他毅然将事业重心转向上海。2011年,他成功推动了原中美大都会人寿与原联泰大都会人寿的“联姻”,这是中国保险业首例合并案。他就是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大都会人寿”)中国首席执行官贝克俊。伴随着大都会人寿合并后首份“成绩单”的出炉,记者近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叩开了他的办公室大门,聆听他与“保险”的那段故事。
中美联泰合并:“1+1>2”
记者:大都会人寿打响了中国保险公司合并的第一枪。催生这一并购案的背景是什么?
贝克俊:在合并之前,美国大都会集团(MetLife)在中国有两家合资寿险公司,即总部设在北京的中美大都会人寿和总部设在上海的联泰大都会人寿。
中美大都会人寿是由美国大都会集团与首都机场集团合资设立的,而联泰大都会人寿最初由花旗集团旅行者保险和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后因美国大都会集团收购了花旗集团旅行者保险而被顺势收编。
我们当时知悉中国有一个规定,外资不能同时有两家同类保险公司。由于中美大都会人寿中方股东首都机场集团的退出,联泰大都会人寿中方股东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的接盘,两家“大都会人寿系”合资寿险公司便有了整合的机会。中国保险业第一例合并案就是这样产生了。
记者:“合二为一”之后的效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贝克俊:我们在2011年4月实现了中美大都会人寿与联泰大都会人寿的合并,并在同期实现了在华业务的无缝整合和业务的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大都会”,以统一的形象、统一的团队和统一的发展策略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合并后的公司更名为“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简称“大都会人寿”。
从合并后的第一份年度(2011年)“成绩单”来看,我们荣登在华合资/外资寿险公司中的“榜眼”,比2010年上升了5个名次。2011年,我们在中国实现总保费收入36.89亿元,同比增长33.62%;据同业交流数据统计,按照2011年标准新单保费FYP(趸缴保费按10%折算)计算,我们的个险新单业务排名位列在华合资/外资寿险公司第二名。
记者:“大都会人寿”的合并案对中国保险业带来哪些启示?对于有合并想法的同业,您有何建议?
贝克俊:在保监会的支持下,在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我们完成了中国保险行业的首例合并案。可以说,我们为中国保险业未来的合并描绘了一幅蓝图。
尤其是在目前保监会正在研究保险机构退出机制的大背景下,我们为同业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合并的目的是要“1+1>2”,包括合并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值得同业借鉴。要说合并过程中的难题和挑战的话,我个人觉得主要都集中在如何沟通与如何协调上,现在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了。
成功实现合并的一个关键前提是,领导者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对策。其次,合并中不能忽略“人”的因素。对于合并企业中的任何员工,管理者都不能厚此薄彼,一定要唯才是用。我们在合并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过任何裁员。
外资寿险寻求突围
记者:目前在华外资寿险公司多数没有步入盈利阵营,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贝克俊:在中国会计准则下,我们2011年已经实现了盈利。别的公司我不好去评价,因为每家公司的策略不一样。
事实上,从整个外资寿险在中国的发展史来看,外资寿险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点上,并没有取得先机优势。与此同时,外资到中国发展还有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和对中国国情了解的过程,包括如何和中资股东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等。
更何况,目前外资寿险在中国市场还处于机构扩张和布点阶段。我认为,经营寿险是一个长期的事业,看一家保险公司,也要看长远,一家保险公司做不到20年,我们都不知道它的情况会怎样。
记者:从国际经验来看,寿险公司通常能在7至9年内步入盈利。但外资寿险在中国的亏损周期为何普遍被拉长到10至15年?
贝克俊:相比全球其他地区,中国保险市场有其特殊性。在亚洲其他市场,新成立的寿险公司可能只需要七八年时间实现盈利。但是,中国地域广阔,各省市保险环境也各不一样。
加上实力强劲的中资寿险公司早于外资一步抢占了很多城市的制高点,中资同业竞争优势明显,因此,外资寿险的亏损期就被推后,实现盈利所需的时间往往长于国际经验水平。
虽然亏损期拉长,但中国市场非常重要,我相信大部分外资寿险公司股东方面的投入会持续下去。
记者:外资寿险在中国市场如何实现突围?如何正确自我定位?
贝克俊:创新是外资寿险的生命力,也是强项,应该充分发挥所长,充分借助外资股东全球经验及专业优势,走创新、多元化的突围路径。
我们目前采取的是多元渠道发展策略,注重差异化经营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过去几年,我们成功借助外资股东美国大都会集团的优势,成功在中国推出了投连险和变额年金等创新产品。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顾问行销、银行保险、电话行销渠道为主的发展策略。同时,我们也将对新市场、新机会保持关注,开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未来我们将着眼于深耕既有机构的发展,提高业务与服务品质。在时机成熟时,有选择地向新的省份及城市拓展。
在银行保险渠道方面,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同时对股份制和国有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市场营销支持等寻求可能的合作机会。另外,除这三个渠道外,今年还将重点发展团险渠道,将借助美国团险业务的强大专业优势,以中小企业及跨国公司为主要目标客户,积极推进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拓展。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