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从海尔人寿的增资进程上,我们也能略窥一二。在海尔人寿成立之初只有2亿元的注册资本,2002年至2007年初的5年间,海尔人寿注册资本仅增加了2.2亿元。
2007年两次增资,两股东各出0.8亿元,将注册资本变为5.8亿元。2008年首次增资,两股东各出0.3亿元,海尔人寿注册资本金变更为6.4亿元人民币。二次增资,注册资本增加至8亿元,双方各注入0.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是保险业飞速发展的一年,多数公司规模都上一台阶,许多寿险公司也是在这一年拉开了差距,确立了在业内的地位。
保监会资料显示,纽约人寿与海尔再次注资是在2010年的7月30日,这次的注册资本仅增加了0.35亿元。多次的微量注资,是双方股东囊中羞涩?还是海尔人寿的发展不需要钱?
据海尔人寿的年度披露信息显示,2010年末,海尔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3%,相比2009年末下降了24个百分点。
海尔人寿最近一次增资是在2011年3月22日,其将注册资本由8.35亿元增至11.8亿元,新注入资金3.45亿元,而这次海尔人寿成长史上的增资盛宴也是这个小家庭的散伙饭。
有意思的是,自纽约人寿退出海尔人寿后,其中方股东在海尔人寿的经营上下了很大的力气和决心。记者自海尔人寿官网看到,一向较为低调的海尔人寿,去年借成立九周年之机频频宣传,并且公司在股权变动之后,海尔人寿任命海尔集团公司总裁、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杨绵绵为其公司董事长。
从海纽到海尔再到方正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月份,海尔人寿保险录得规模保费收入4266万元,在62家进入保监会保费统计系统的人身险公司中排名第45位,在合资公司中排名靠后。纽约人寿退出之后,海尔人寿经过一年的发展仍不见起色。
其实,海尔人寿自2002年成立开始,年度规模保费就从未突破十亿大关。2004年底,海尔人寿保费收入8747万元,在行业内排名第20位;2005年保费收入2.4亿元,排21位;2006年保费增至2.7亿元,排名降至第32位;2007年,排名再降一位,保费收入3.7亿元;2008年名次降至第40位,保费4.2亿元,自此海尔人寿的排名就一直在四十名以后徘徊。
2009年,排名降至第41位,保费微增至4.6亿元;2010年,也是海尔人寿股权变动之年,其保费收入仅为4.7亿元,排名降至历史低谷46位;去年年底,其保费收入降至4.2亿元,排名升至43位。
海尔人寿的保费增速与股东的增资速度比较一致。但发展如此缓慢的海尔人寿在成立之初并非如此。最初,在市场主体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外方股东的经营理念是在业内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营销员对自己供职的公司也很认可,很有自豪感。
而代理人渠道传承纽约人寿160年多年的寿险管理精华,积极推动和落实GOLD(黄金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实践,培育出了一支高品质,高产能的专业代理人队伍,是外方股东的目标和优势。
数据显示,仅2006年海尔人寿就涌现出40名MDRT成员,人均产能、活动率、平均素质和管理体系在市场上均极具特色和竞争力。
但后来,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加,规模扩张成为多家公司的选择。“在第一个七年的初期,中方股东曾提出要开展银保业务,但外方股东以其在业内百余年的个险经验及优势给予否决,致使海尔人寿失去了最佳规模扩张期。”据消息称,海尔投资与纽约人寿签订的双方合作协议提到了两个七年,前七年纽约人寿主导经营,后七年由海尔来管理。
“纽约人寿是一家比较强硬的公司,并且,其坚信在国外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将海尔人寿发展好。”纽约人寿坚持着其固有的经营理念,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第一个七年的最后几年,海尔觉得也管不了那么多,到了七年如果你(纽约人寿)做不出来,我们就把经营权收回来。”
刚刚发布的1月保费数据显示,海尔人寿规模保费收入4266万元,排名第45位,这个座次即便是和海尔人寿自己相比,也是历史最差记录了。(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