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负面报道一波又一波,银保投诉集中爆发,业内专家语出惊人,监管如临大敌,新一轮应急方案迅速启动。以
分红险为主体的理财型寿险产品成了众矢之的。和各种发泄指责情绪一并发酵的,还有对保险销售误导、回归保障、销售渠道建设等问题的探讨。主要问题到底出在哪?寿险理财型产品有没有据理力争的底气?背后其他环节的问题都有哪些?本期,让我们一探究竟。
我们常和客户说买保险就是买保障,但也经常提到“保险理财”的概念,客户不禁要问:保障和理财是什么关系?用保险理财靠谱吗?本文将就保险与理财、分红险与理财分别做一讨论。
理财与保险:保障型保险来理财,靠谱!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说清楚,什么是理财?理财应该包括三个环节:攒钱、生钱和护钱,理财就是通过这三个环节管好自己现在和将来的现金流,让自己的资产稳步、持续增值,使自己什么时候都有钱花。
显然,理财的第一步就是要攒钱,没钱谈不上理财,攒钱是理财的开始。有了一定的积蓄后,人们自然会想着要投资增值,也就是想要用钱“生钱”。“生钱”是人类天生的追求,人们会不受自己控制地、冲动地要去投资,要去生钱,于是才会有各类投资渠道:股票、黄金(1580.40,1.80,0.11%)、白银、房地产、艺术品、古董、邮票等等,才会有各类金融机构,才会有各类金融专家,也才会有各种“庞氏骗局”。
护钱是理财的第三个环节,保险是典型的“护钱产品”。例如,你有房子,但可能被火灾焚毁,可以购买家庭财产保险;你有汽车,但可能撞毁,可以购买汽车保险,你还可能开车撞人,人家索赔80万,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一下子就归别人了,可以购买第三者责任险;你挺会赚钱,但可能不幸英年早逝,孩子和父母不能再享受你的收入,你心爱的人们的生活因此急转直下,你可以提前购买
人寿保险以保护你的未来收入。
所以,我的观点是:用保障型保险来理财,显然很靠谱!
但是,“护钱”与“生钱”存在明显不同:“生钱”是人们的天然追求,而“护钱”一般不会被人主动追求。按照心理学研究成果,我们的大脑分为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将其称为“快系统(第一系统)”和“慢系统(第二系统)”,“快系统”是一种直觉的、自动的、快速的决策系统;“慢系统”是一种经验的、分析的、理性的慢速决策系统。
我认为,生钱欲望或投资欲望来自人们的快系统,无需仔细考虑,大脑会迅速决策说“我应该去投资”,因为钱可以更多嘛!当然,选择哪种投资品、投资多少还是需要第二系统参与的。但“护钱”则纯属“第二系统”或“慢系统”,人们往往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做出护钱决策。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所有金融产品中,属于“护钱”领域的保险是最难销售的,因为人们缺乏这样的冲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没有这个冲动,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还是挺有冲动的,比如,刚出车祸的人对
意外险、
医疗险有冲动,房子刚被焚毁的人对家财险有冲动,癌症病人对
大病险有冲动,可惜都为时已晚。
虽然没有这个冲动,但人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就是:人类会使用第二系统进行理性思考,并把理性思考当作自己的巨大优势。可惜,大脑思考本身也要讲究理性,要进行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显然,运行第二系统比运行第一系统要消耗更多的脑能量,所以,大脑通常会关闭第二系统,让第一系统恣意妄为,用塔勒布(《黑天鹅》的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就像驾车,驾驶员是“直觉”,“理性”通常在副驾驶位睡觉。所以,尽管从理论上来说,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激发、唤起和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实施理财的第三个环节“护钱”,购买相关的保险产品,但是,这需要叫醒客户副驾驶位的“理性”,并消耗客户太多的脑能量,进而违背了客户大脑本身的理性运行原则。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人类的理性永远不会运行,当运行第二系统会给自己带来收益时,理性会运转起来。所以,保障型保险作为“护钱”工具,当然是理财的一部分,但人们很难主动实施。保险公司尽管可以诉诸理性,但销售难度仍然挺大。
但是,多数人还是把理财仅仅视为“生钱”。保险公司们一直想扭转这样的错误看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人们天性如此。寿险公司也有自己的招数,如果人们只将“生钱”视为理财,就直接诉诸客户的第一系统,用投资型分红险吸引客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