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4月份开始,保监会在公布各险企的原保险保费数据的同时,还披露各公司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其中“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包含分红险的投资账户资金及万能险投资账户资金两部分,不过由于分红险的投资账户资金很少,因而“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更多地反映的是万能险保费收入情况。
本报此前曾对生命人寿、人保寿等公司银保渠道主打万能险带来高保费的情况进行过报道,而在不久前的“双十一”期间,以国华人寿、生命人寿为代表的寿险公司再度打出高收益的招牌,并纷纷刷新电商渠道销售纪录。
事实上,这仅是寿险行业推出高预期收益、高现金价值资管型保险产品的一个个缩影。尤其是今年以来,推出高预期收益的万能险成为多家寿险公司的选择,这类万能险的保费资金池往往与特定资产项目挂钩,更体现保险产品的资产管理水平。
从绝对数上看,今年1-11月,“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规模最大的是平安寿险,该公司的这一数据达到了678.9亿元,与其原保险保费收入之比为0.5。另外还有7家寿险公司的这一数据超过百亿元,依次为生命人寿465.65亿元、华夏人寿296.4亿元、泰康人寿132.9亿元、前海人寿123.0亿元、人保寿116.3亿元、正德人寿105.3亿元、中国人寿100.6亿元。
而从相对规模上看,前11个月“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原保险保费收入”这一比值最高的是正德人寿,其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规模达到了原保险保费收入规模(1.09亿元)的95.9倍。另有5家寿险公司的这一比值大于20,分别为和谐健康的75.7、珠江人寿的71.3、前海人寿的32.7、瑞泰人寿的28.4、安邦人寿的20.0。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发现险企在万能险销售上的意气风发。值得注意的是,盲目地发展短期理财性质的万能险等资管型保险业务仍有一定风险。保监会险资运用监管部主任曾于瑾此前警示道,保险公司经营资管型保险业务要坚守管理长期资金的定位,不能用短期滚动的理财产品去对接长期资产。
监管机构也注意到这类业务的风险,如河南保监局就推出了三项举措加强对高现金价值万能险业务的监管。一是通过加强新老口径业务数据对比监测分析,重点关注保费规模和增速、退保金额和退保率、新单期交率、险种占比等6项关键指标数据差异,防止万能险风险因统计口径变化游离于监管之外。二是提高银邮网点巡查暗访频度,全面掌握销售前端规范程度,严厉打击以历史结算利率水平承诺固定收益的误导行为。三是对高现价万能险业务占比高的几家公司开展专项检查,通过查档案、比数据、听回访等方式评估业务品质,摸清风险底数。
分红险占比降1个百分点 意健险占比微升
在资管型险种大扩容的同时,寿险业今年并不乏坚守保障的成员,无论是在个险、团险、银保还是充斥主打收益险种的网销渠道。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