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增速趋缓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特征。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将对传统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会影响到就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也会直接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收益水平。
从中短期来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酝酿周期,居民寿险消费能力将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而作为寿险增长的另一个轮子投资,在目前资金运用政策不发生大的调整的前提下,投资收益的提高,也将面临诸多挑战。另外,随着我国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架构的进一步完善,在基础医疗和养老领域,社保体系对商业保险的替代性在进一步增加,也将在一定种程度上挤压商业寿险的生存空间。
作为寿险业增长另一重要推动力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78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19亿,分别占总人口的13.26%和8.87%,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2010年,中国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据最新预测,2020年大约3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2030年约2.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
“未富先老”问题对寿险业来说是个双刃剑,一方面,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养老负担的加重无疑将影响其寿险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养老负担加重的预期,也将推动更多的消费者通过商业寿险这种市场化的手段,规避未来的养老风险。寿险业近十五年来的高速增长,既有人口红利带来的消费拉动因素,也有人口红利对于销售队伍的拉动因素。
从短期来看,由于我国保险密度和深度仍然处于低位,人口红利的拉动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存在,但依靠人口红利满足寿险业的人力需求已经日益困难。根据有关测算,我国15~60岁年龄段人口数量到2011年停止增长,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到2014年约达到峰值9.97亿,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2022年以后则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适龄劳动人口增长逐步放缓,而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人力需求在快速增长,其人才需求重点为拥有中专和大专学历的群体,基本上与保险业销售队伍需求重合,很显然,后者的工作压力明显大于前者,但平均收入相差无几,这也是近两年来寿险业销售队伍增长遭遇瓶颈的重要原因。
但实际上,保险业销售人才的供需失衡,更多的是结构性失衡而非整体失衡,就业人口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拥有大学学历群体的就业,仍然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客户结构的变化,也是影响寿险业增长模式的重要动因。目前,“70后”、“80后”群体开始成为最主要的社会消费群体,与传统客户群相比,“50后”、“60后”群体在消费上更趋于保守,体现在寿险消费上,更多强调的是保值增值,这也是当前消费型寿险产品市场占比较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70后”特别是“80后”客户群体,突破了传统奉行的节俭保守的消费理念,更奉行开放式、超前式的消费观念。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