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对江都保险业市场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一些“乱象”应当引起社会关注。
问题一:夸大保险收益,“存单”变为“保单”。一些保险公司代理人盲目承诺和夸大保险功能与收益,到时保险公司又不认账,兑现不了。陈先生3年前在某银行存款时,听了保险代理员的一番“劝说”,将存款改成三年期人身意外保险保单,当时保单利率为5.8%,并称利率会随银行浮动,“只升不降”。等到三年期取款时,保险公司却按现在银行利率算,只有4.1%,至于当初的承诺保险公司认为与他们无关。
问题二:退保手续费高,收费标准不明白。消费者一旦投保后,如想退保可没那么简单。李某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去年买了一份10年期的人寿保险,每年交2000元。交纳一年后,觉得太烦就退了保,那知扣除各项“费用”后,仅退回500元,连呼上当。
问题三:损失评估不规范,赔付公司说了算。保险公司既是定损方,又是赔付方。因此,出险索赔时,险损定价,由保险公司一方说了算,缺乏公正性和公信度。
问题四:入保容易理赔难,服务水平不如意。保险公司入保时放宽条件,先让合同成立生效,而出险后再核查是否符合合同无效条件来规避赔付风险。据该区消协反映,索赔难,理赔工作效率低,服务水平低,是保险业纠纷投诉的热点。几乎所有来投诉的消费者都反映,当初,工作人员对相关条款及规定也没有解释清楚,等到出问题找保险公司索赔时,才听到还有许多制约保险人索赔的条款和规定,早知道这样不投了。
问题五:虚假宣传骗取保单,隐瞒情况留下隐患。从调查的情况看,虚假宣传误导销售是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张女士听了某保险公司宣传的“保险为存款,可随时提取”后,办理了两份年交费达16000元的保险,后发现这份保险实际是收益分红保险,需连续交费5年,满22年后才能拿到本金。更为严重的是,这份保单既隐瞒了张女士身体残疾的情况,又编造了年收入3万元的虚假内容,为日后利益兑现留下诸多隐患。
问题六:队伍混乱,监管缺失。调查中发现,当前保险业队伍相当混乱。保险公司除极少量的管理层人员外(有的仅有1-2名正式人员),绝大部分业务员都是从社会上临时招聘的人员,有的是多头兼职人员,鱼龙混杂。这些人员普遍素质偏低,专业知识匮乏,其个人收入直接与保费收益挂钩,缺乏管理教育和培训。同时还发现,对保险行业的监管严重缺失。我国保险业的直接监管部门是保监会,但我省只设置在省一级,市以下无监管机构,因此,县(市)级保险业经营行为的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