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保障?正所谓“保障是今天做明天的准备”。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但通常我们并不会和保障联系起来,那是因为我们的意识中只有狭义保障的概念,而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更高的层面去认识保障。难道我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得到那份薪水而吃喝不愁吗?难道我们放在抽屉里的现金不是担心万一有急用吗?难道家长们省吃俭用不是想为孩子多攒点教育费用吗?我们时刻都在进行着保障,保障吃穿住行、保障意外的发生、保障下一代的成长……所以保障就是满足需求,最大限度缩小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间的偏差。
保险在保障中的不同角色
人生中的需求是多样的,有显性、有隐性;有刚性、有弹性,每个人的需求也会跟随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变化,但保障是为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满足需求,因此依据各种各样的需求,保障方式千差万别。比如消费者往往最关心的两点需求:大额医疗费用和子女教育费用。前者是潜在的有可能发生的,后者则是刚性的必然发生的。前者需要应急现金储备,必须保证任何时间点都有足够的可支配现金,后者则是在特定时间前准备好足够的资金即可。如果用现金储备的方式来解决前者的保障需求,则这笔现金必然是要丧失流动性的,既不能消费也不能投资,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既要维持足够的现金保障又要释放这笔资金就只有用保险产品来保障这个潜在需求。只有保险能在风险状态下转换为大笔现金,这是其他金融工具所不能替代的,也是保险最基本的功能。而后者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时间、本金、收益率(利率),只要时间足够,在本金和收益率中找到合理的金融工具组合就一定能实现。我们可以把针对前者的大额现金储备转而用于后者,通过银行储蓄、证券及其衍生品等金融工具,也包括保险,来实现这一保障。
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需求,保险的角色和必要性也在改变着。保险回归保障本质,首先是要发挥保险在保障中的唯一性,也就是对潜在需求的保障,其次才是作为金融理财工具的一种,满足常态下的需求。但在现实生活在中,人们对这一点认识的并不明确。某知名网站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最必要购买的险种前四位依次是养老、健康、意外、寿险。但实质上养老需求相比后三者是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而且可以用多种金融工具来实现,但健康、意外和寿险都是不可预知的,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需求,需要时刻准备足够的保障。再根据健康、意外、寿险的重要程度,正确的顺序应为寿险、意外、健康、养老。另据统计,上海市2008年度保险业件均保额接近10万元,这对于弥补一个人死亡的损失、维持一个家庭一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动辄几十万的大病医疗费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出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因为很多消费者在没有构建完善潜在风险保障之前,就把重点放在了解决常态需求上。归根结底还在于:一、大多数从业者缺乏对行业价值观、使命感正确的认识,仍以销售员自居;二、消费者的趋利心理、人性的弱点——贪婪,容易被利用;三、大环境政策舆论的正确引导不足,风险意识财务保障理念普及教育严重不足。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