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寿险“钱”景堪虞
郭广昌说,作为一个综合类投资公司,巴菲特最核心的两个点是复星最看重的,一个是资金的来源,另一个是资金投向哪里能产生最好回报。因此,如果复星仅仅是以财务投资形式进军保险业,无可厚非;但“另起炉灶”合资成立寿险公司,如何符合“资金投向产生最好回报”的标准?
合资寿险公司盈利难,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2010年全国各家保险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去年25家合资寿险公司仅有7家盈利,而亏损公司占比达七成,合计亏损金额17.2亿元。在这些公司之中,有的经营已经超过10年,包括原金盛人寿早在1999年即开展业务,后因长期无法实现盈利,业务拓展所需资本金只能由老股东增资实现,持续的亏损最终使得老股东中国五矿不得不甩手退出。
而按照国际惯例,寿险公司盈利周期往往为7~8年,而国内合资寿险公司在华的盈利周期已被拉长到10年以上。从公开数据来看,迄今经营年限在7~8年的海康人寿、恒安标准人寿、长生人寿和瑞泰人寿这些合资寿险公司,均未能实现盈利。而主要由民营资本在2005年前后第二批扩容潮中组建的寿险公司,迄今也大多在依赖股东增资拓展业务,部分公司随着业务发展亏损额不断加大,盈利前景堪忧。
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合资寿险的盈利周期普遍拉长,对“逐利”天性的民营资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倾向于短期投资的民营资本,究竟能否忍受至少7年无法盈利的压力?复星的股东们是否能承受从零开始的铺设网点、拓展业务和多年持续不断地大笔资金投入?对于这些问题,业内人士均拭目以待。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