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州的罗先生很郁闷,“到银行存款,结果办成了保险,要取出来还得亏钱”。
罗先生说,2010年8月他到福州紫阳立交桥附近一家银行存款时,一名穿着制服的人上前搭讪,向他推销一款理财产品。被告知收益比存款高后,罗先生办了这种分红型两全保险,每年交1.1万元,总共交三年,到去年8月,这份保险交费结束。
到上个月,罗先生的这份保险已经满四年,罗先生认为现在去取,可以领到比存款更高的收益。没想到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份保险是十年期的,还有六年才到期,现在不仅3.3万元不能全部拿回来,还要亏1000多元。
罗先生的经历绝不是个案,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代理保险业务迅猛发展,相关的消费纠纷和消费者投诉明显增加。银行“捆绑销售”保险公司保单、存款“变”保险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市民尤其是老年市民常在没弄清楚状况的情形下就“被购买”了保险,事后才发现当初介绍的“高分红”、“高利率”是有条件的,否则,不但没有高额回报,反而造成损失。
消费者被误导,将存款变成了保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是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收益,隐瞒保险产品相关风险或不利方面;二是银行保险销售人员隐瞒保险性质,对消费者谎称是存款送保险,或者直接说是存款;三是利用消费者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推销银行保险产品,误导消费者;四是消费者听到销售人员说收益比存款高,就忽视了其他的风险,更别说仔细查看相关协议条款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