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之一:“贫民”钱不多,理财没必要
典型案例:张正跃夫妻俩都在企业上班,夫妻俩每月的收入大约在4000元左右,除去女儿上学的费用,以及其他一些生活费,他们家每月大约有1000元左右的节余,他们认为自己每月的剩余也就这几个钱,自己属于“贫民”范畴,觉得没有多少“财”可理,所以每月就把剩余的钱直接剩在了工资存折账户中,现在,俩人工资帐户中的钱也积攒的差不多够2万元了,他们夫妻俩也不闻不问,让“它们”一直享受活期“低”利息。
专家对症化解:张正跃夫妻俩的这种想法有些走极端。其实,理财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收入不高的工薪家庭也很有理财的必要。闲钱不管有多少,都需要讲究合理规划,也即有“财”可理。即使是钱不太多,通过合理规划,也能让钱生出更多的“子”。像张正跃夫妻俩这样把剩余2万元收入全存在活期工资存折账户中,享受活期利率,就是满打满算存一年,也只能有不到100元的低利息,如果存成定期一年储蓄存款,或购买一年国债那就将会有600元以上的收入,如此,利息收入一对比,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两种存钱方式的区别。此外,购买适量的保障型保险产品也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家庭提高抗风险能力,在意外或者某一成员发生不测的时候,帮助家庭顺利渡过难关。
“误解”之二:理财好方式,储蓄最可靠
典型案例:韩伟林和爱人结婚几年了,到现在还没有孩子,并且在他们结婚时,双方父母就为他们买了住房,当前可以说他们家的额外支出不是很多,每月都会有相当一部分节余。他们夫妇俩虽说现在还很年轻,可对理财却不太很重视,认为把节余的这相当一部分钱,全部存入银行就是最好的理财聚财方式。因为把钱存入银行可以保本,也还能够赚到一部分利息。于是,她们夫妇俩每当有节余的钱,就会全部存入银行。
专家对症化解:韩伟林这对年轻夫妇理财的渠道太单一了,如果把钱都存进了银行,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节余钱财更大增值的良机。所谓理财,就应追求相对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因此,在理财时应将少部分节余资金存入银行储蓄并购买适量的保险产品,其他结余资金应转为专家建议的好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等增值比较快的理财品种上,只要把握好良机,就会得到大回报。
“误解”之三:炒股利润高,冒险就暴富
典型案例:林嘉妮夫妇,一个是教师,一个是企业职员,现在急需要的是买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虽几年来她们这个家也攒下了10万元的积蓄,但还需要再“弄”些钱,才能实现梦想,可钱又到哪去“弄”呢?她们听说,炒股利润很高,就想去冒冒险,认为只要去炒股,就能让自己暴富,那样就不用再为买房而犯愁了。于是,夫妇俩便一股脑儿把自己的10万元钱全投在了股市,没想到选股不慎,使她们的10万元资金大缩水,没有暴富,反而亏得一塌糊涂。现在还套牢在股市中,房子没买成,暴富也成了泡影。
专家对症化解:她们夫妇俩的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炒股虽可以暴富,但必定是少数人,特别是处于像她们家这种状况,投资时应该注意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三者的平衡协调,而不是拿全部积蓄去高风险的股市中冒险。建议像非专业人士的林嘉妮夫妇,处于现在这种情况,在打理钱财时,想获取高收益,可以把一部分钱放在理财专家推荐的股票上和股票型基金上,而另一部分钱则放在稳妥型理财“高息”品种上,如国债、保本型货币基金等。
“误解”之四:广告轻易信,实效抛脑后
典型案例:朱嫣夫妻俩辛辛苦苦积攒了10年攒了8万元钱,一直存在银行里,这些钱马上就要到期了,他们听说银行正发行国债,于是,夫妻俩便在这8万元存款到期后,准备购买国债,可跑了几家银行都被告知卖完了。正好在一家银行的宣传单上看到一种分红型保险,并在宣传单上写着:购买该保险其预计收入,同期会远远高于参加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夫妻俩在没有了解该分红保险过往实际收入的情况下,就轻信了广告,一次性把8万元全买了分红保险。没想到分红保险就要到期了,其实际收入却连预计收入的一半也没有达到。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