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老龄人口总量、最快老龄化速度的国家来说,“老年问题”已经横亘在我们眼前,“老龄焦虑”也扑面而来。这样的焦虑,固然基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却也隐含社会因素。不断上升的生活成本,尚需完善的社会保障,转型时代的空巢老人现象,既让今天的老年人陷入“养老困境”,也让年轻人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感,让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现实挑战。
如果加强民生与社会建设、加大“银发保障”的力度,是理顺“老龄焦虑”的物质基础,那么,正确地认识老龄现象、合理地对待老龄问题,则是抚平焦虑的观念支撑。
防老、怕老,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对“老”的消极认识。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占用更多社会资源;老龄化意味人口红利减少、发展负担加重……这样的认识,只看到老的负面性,是不符合实际的。无论是对个人的老年阶段,还是对社会的老龄化状态,都应有更全面、更健康的“积极老龄观”。
“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成为历史,老年人不再仅仅是“发挥余热”。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88岁才退出科研一线;杨善洲在退休之后,用22年让荒山瓜果飘香……“家有一老,是有一宝”,老人在拥有更长“青春”的同时,还拥有年轻人无法比拟的成熟心态、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大家庭,老人无疑是“国之重宝”。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