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作为一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我国已经运作20年。随着近年来市场化运作水平的提高,企业年金发展迅速,2010年底资金规模已达近3000亿元,但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发展空间巨大。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年金的运作稳定性、收益水平高低是决定其发展速度和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养老保障体系一般由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企业养老金计划(主要是由企业年金构成)及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三部分组成。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成熟的企业年金制度,如美国的401k计划(是美国企业养老金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的公司养老金、香港的强积金等。2010年底,美国401K资产总规模达到3万亿美元,占GDP比例达到21%。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最早始于1991年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改为企业年金,并规定对其进行市场化运作,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正式确立。经过近年来的市场化运作,我国企业年金已初具规模,到2010年底累计结存2809亿元。按2006年至2010年企业年金平均每年增长500亿元的速度估算,预计2011年底企业年金规模将达到3300亿元左右。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一环,本质是为增大居民退休后的收入保障,其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理当重于收益性,只是与基本养老保险相比,企业年金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强,收益性目标相对重要而已。企业年金是由企业和职工自主决定参与的计划,在我国企业年金仍处于市场化发展的初期,发生任何严重冲击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事件,均会对企业年金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策略把安全性、流动性置于第一位,而其风险承受能力高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收益性可置于第二位的目标。美国401K计划的资产配置偏重于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资产,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股市大幅下跌的影响,2008年401K计划资产缩水幅度或达到1/4。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总体环境下,金融危机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股票市场动荡的频率和幅度加剧,企业年金从权益类资产获取稳定投资收益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
2011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颁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对2004年的规定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对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相关要求。此次新颁布的《管理办法》,最受关注之处就是对年金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的调整:一是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上限从原来的50%上调至95%,将股票的投资比例上限从20%上调至30%,将流动性产品的投资比例下限从20%下调至5%;二是首次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用类债券明确列入固定收益类产品范围。《管理办法》的调整,增加了企业年金的投资灵活度,适应了年金参与主体对投资收益的要求,但安全性、流动性仍是运营管理企业年金最为重要的原则,这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