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养老,从1995年就进入保险业的夏劲松随手在纸上给记者画出了坐标,横轴是人的年龄,纵轴是人的幸福指数。
“人在幼小的时候,无忧无虑,幸福指数很高,也就是在纵轴上的起点很高;后来必须面对求学考试,人的幸福指数逐步降低;到了中年,工作的竞争,生存的压力,赡养老人和照顾子女的负担,让人的幸福指数降至低点;最后关键要看退休后进入老年,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是重新升高还是继续降低。”夏劲松说。
夏劲松提醒记者注意,当人进入老年的时候,收入较之青年和中年大幅降低,因此要让幸福指数到老年的时候提高就更不容易。
“这就需要想办法把幸福指数重新拉起来。”他说,这样虽然中年的时候幸福指数低,但童年和老年的幸福指数高,在坐标上就会形成一条凹形的曲线。“这就是微笑曲线,人的一辈子是幸福的。”
夏劲松说,一个人理应“老来福”,老年时可以享受到孩童般的快乐,成为令人羡慕的“老小孩”。
夏劲松回忆说,15年前,他把养老险介绍给别人的时候,大家的接受程度普遍很低。他的一位客户当时就说:“15年后,每月多领1000块能顶什么用?”15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普遍开始为老年考虑,那位客户今年遇到夏劲松的时候说:“小夏,多亏你当时让我买了那份保险,现在每月1000块能干不少事儿,当时还应该多交点儿。”
普通人为何要购买养老险,而不是自己不断投资和收取回报,那样到了老年也会取得一定的收益。
面对记者的问题,夏劲松的答案是,这种方式并非不可以,但不是好选择。
他解释说,如果没有养老险的“约束”,人们常常会冲动消费。养老险的设置多是在工作的时候长期交费,等退休后再逐步把这些钱和所获得的红利等取出来,养老险这种略带强制性质的保险可以督促人们坚持为老年积累的好习惯,这是克服人自身不理性的好办法。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