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可以部分替代居民的储蓄,来应对这种未来不确定性的支出。
保险和储蓄都是人们应付未来不确定风险的资金积累方式,目的都在于保障未来正常的生活。但从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有效管理来看,保险的作用和效率要优于储蓄。银行储蓄虽然不需要任何支出,还可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但它是把风险留给自己,完全依靠个人的积累来应付未来的风险。将来正常生活的保障程度,视个人积累财富规模的大小而定,很可能陷入保障不足的窘境。而参加保险虽然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但它是将未来的风险进行巧妙的转移,靠集体的财力补偿风险造成的损失,能够提供充足的保障。
保险能够通过改善人们的心理预期来促进消费。居民消费不足,与人们的悲观心理预期直接相关,即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的预期和对未来支出增加不确定性的预期。企业裁员增效、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摩擦性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使得城乡居民的就业稳定性减弱,导致居民对未来收入是否稳定缺乏把握。从支出的预期变化看,目前社会保障体制新旧交替,居民对养老、医疗、失业等新的保障体制心存疑虑,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的改革,增加了个人支出的预期。这种不良的心理预期,无疑会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促使人们必须增加储蓄,从而推迟当前的消费。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习惯于依靠个人的积蓄保障未来的生活,对保险的认识并不全面。
而保险最大的特点就是转移风险,通过支付少量的钱将不确定的客观风险因素转嫁给保险公司,使得人们不必要为那些不确定的客观风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百分之百的货币储备,而将更多的钱用于消费和投资。为了预防未来风险提留的钱越少,消费和投资就越多。
预防性储蓄是一种消极积累的方式,其代价是抑制当前消费,降低当前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也不足以抵御未来风险的冲击。通过保险,把个人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集中起来分散到众多投保人身上,能够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改善人们的心理预期,让居民能够放心进行当期消费。
保险还可以刺激居民进行提前消费。一些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等,居民只靠现有的储蓄往往难以支付得起。汽车销售商或房地产开发商提供分期付款或住房按揭贷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其中若有保险的参与,就能给借款的居民带来方便。例如,借款人购买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可以保证汽车销售商及时回收贷款;借款人购买个人住房按揭保险,在房地产开发商顺利销售住房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可以说,有了保险的参与,对商家和进行提前消费的居民来说,实现了“双赢”。
不过,虽然保险是个好东西,适合各种人,但专家也提醒,在馈赠前如果没有同被保险人进行充分沟通,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因为购买保险本身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法律行为,有些险种需要长期缴费,而退保的程序相当繁琐,还会带来不小的损失。况且正式的保单也要求被保险人签字,双方事先应达成共识。送礼本是好意,要是平白增加别人的负担,那就适得其反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