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传统型养老险 | 分红型养老险 | 万能型养老险 | 投连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养老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我国企业年金计划模式选择分析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我们要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要逐步降低法定基本养老保险项目的替代率,同时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和员工自我储蓄保障,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企业年金是三大支柱中的关键一环。

  除了上述DC计划的优势非常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外,以下三个原因也是选择DC计划的主要根据:

  (1)DC计划可以减少企业负担,提高竞争力。

  我国目前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缴费水平已很高,企业负担已非常大。从主要大城市的平均情况来看,“三险”加上住房公积金再加上企业年金,企业的成本就将超过60%;在加入WTO的背景下,过高的企业福利成本无疑是一个不利因素,其竞争力将无疑会受到较大影响。可想而知,较高的基本社会保障缴费水平对发展企业年金已形成了一个重要障碍。如果再引入DB计划,沉重的缴费对企业竞争力来说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DB计划缴费水平较高长期看将会导致出现许多问题,最直接的后果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后果:一是雇主减少货币工资水平,使劳动总成本降下来,其引发的后果就会降低购买力,减少内需;二是雇主进行裁员以减少人力成本,其引发的社会后果就会使失业现象恶化;三是雇主提高产品价格,但这将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从而降低了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产生价格压力和通胀压力。

  (2)DC模式在客观上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与DB计划相比,DC计划的年金基金属于长期性资金。DC计划年金基金游离于企业资产之外,其独立的信托型资产地位决定了它在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投资运作中必然成为促进我国不成熟资本市场发育的长期性稳定资金。企业年金基金的长期、稳健和大资金量的特点,对于当期被短期热钱冲击的资本市场来说,起到了增加市场容量,稳定市场价格,和减少短期投机资金对市场的冲击。DC计划有利于推动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推动资本市场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建立DC计划制度实际上意味着为我国发展资本市场制定一套市场秩序和机构纪律。

  (3)国家无须建立“再保险”机制,可以避免未来中央财政风险的包袱。

  DC计划制度根本无需设立再保险机制。但如果建立DB计划的话,不久中央政府就很可能为了避免因企业倒闭等因素而无法继续DB计划的风险,而步发达国家后尘建立再保险公司。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85%的在10年内死亡,换言之,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死亡10万多家;因为从理论上讲,DB计划理应受到国家的担保,这个“潜台词”必将使它们成为最大的再保险需求群体,特别是国有困难企业会更为青睐DB计划,认为有国家的担保,发生道德风险。

  客观地讲,无论是DB计划还是DC计划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美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已有120多年历史,发展至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产生了各种不同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退休金计划以DB计划模式为主;80年以后DC计划发展极为迅速,无论从计划数量上还是从拥有资产上目前都已超过DB计划。2001年底,DB计划总资产只有18650亿美元,而DC计划拥有退休资产已达24520亿美元。其中,DC计划资产的78%属于401(k)企业退休金计划所有。但是无论是DB计划还是DC计划,都在一直不断增长之中。我们可以根据我国企业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企业年金管理模式:鼓励建立DC计划,不排斥DB计。DC计划的众多优势显示了其更适合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实际情况。但是根据企业年金的自愿性和多样化特征,允许一些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建立DB计划。在美国,大型企业往往通过建立待遇确定的补充养老保险(DB计划)作为员工稳定的福利,借此鼓励员工长期留在企业。从实践来看,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资产雄厚、效益好的大企业表示愿意采用DB计划作为员工稳定的福利,借此来鼓励和吸引员工长期留在企业。另外,从我国社保制度正处于转轨时期的特定国情来看,很多年龄大的员工面临着积累时间短的问题,常规的DC计划显然无法满足这部分人群的对企业年金的需求,只能为他们建立DB计划。在经历过企业年金发展初期阶段之后,企业年金将会逐渐以确定缴费计划(DC计划)为主。即使目前美国DC计划已经超过DB计划,但是不可否认DB计划仍然具有存在的必要,并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新趋势是混合计划越来越多。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