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看,近一个时期以来,意大利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不断增长的人均预期寿命、生育率的不断下降,以及原有制度中高待遇政策难以短期扭转,使得基金出现入不敷出的压力,制度运行面临着不可持续风险。
一是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均寿命基本上以每10年增长30个月的速度在增长。1990年,意大利女性和男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分别为80.2岁和73.6岁,2011年分别上升到84.5岁和78.9岁,预计206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89.7岁和85.5岁(见图6)。
二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在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加上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口也渐次进入退休年龄,使得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11年,意大利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20%,2060年将上升到32%,即每三个人里面就将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见图7)。
三是赡养比将不断上升,社保负担加重。低出生率和高预期寿命导致赡养率不断上升。生育率指标(每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从1961年的2.41下降到2004年的1.33,远远低于世代更替率水平。赡养负担不断加重,2010年,65岁以上人口数占15岁至64岁人口数的比例为30.8%,到2060年将大幅上升到56.6%。总抚养比指标,即(0至14岁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占15岁至64岁人口数,将从2010年的52.2%上升到2060年的78.9%。
如果制度不发生变革,预计到2050年,意大利将成为世界上首个领取养老金的人口数超过工作缴费人数的国家。
四是高缴费率和高替代率,导致一个时期低龄退休、提前退休状况十分普遍。由于旧制度允许提前退休且无任何惩罚措施,而高缴费率对劳动工作产生扭曲性激励(因为工作时间越长就意味着要缴费越多,尽早退休可避免高比例缴费);再加上养老金的给付水平与退休年龄之间缺乏精算关系,多缴费并不能多受益,导致在各工业国家中意大利退休的年龄最早。据1998年数据显示,退休年龄为57岁时,若推迟一年退休,纯费率将上升至25.7%;而退休年龄为65岁时,再推迟一年退休,则纯费率升至74.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意大利工业发展的黄金期,战后婴儿潮人群大量入职带来显著的“人口红利”,在这一时期,基于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运行良好。但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的放缓,意大利养老金体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压力。其中1995年前后是分水岭,1995年以前,公共养老基金总体上来说是缴费收入大于养老金给付支出,而自1995以后,养老保险基金就入不敷出。
改革也就由此展开,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就进行了几次较大的重大改革,如1992年的阿玛托改革、1995年的迪尼改革和1997年的改革,2000年以后改革依旧没有停止。改革的目的是应对日渐沉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维持养老基金的可持续运转。改革主要内容包括逐步提高退休年龄,调整养老金计算方法和参数,从受益关联型(DB,Defined Benefit)逐步转向缴费关联型(DC,Defined Contribution),引入名义账户制(NDC),改造传统的现收现付制,推动发展补充养老保险等等。
总体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大利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一直在积极努力地向前推进,引入了多种费用控制手段和激励机制,但福利制度的改革很难一蹴而就,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过程。当改革的步伐仍不足以抵挡快速增加的人口老龄化和惯性支出压力时,若再遇上某些外部性冲击如金融危机,则整个养老金体系就将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巨大风险,并拖累国家财政经济。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