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制度会破产吗?
劳动强度不同,不同职业有不同选择
是否应该推迟退休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的态度并不相同。
一般而言,退休后的养老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个人账户。在职职工每月工资的8%进入该账户强制储蓄,待退休后按月计发,多缴多得。另一部分从统筹基金内支出。退休年龄每推迟一年,从统筹基金内支出的基础养老金会增加1个百分点,但职工就要多缴一年的费。对缴费年限较长、缴费额度较高的缴存人而言,推迟退休年龄尤其不“划算”。
像技术人员、大学教师、管理人员等群体往往愿意延长退休年龄,因为他们的事业在当时正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处在生产一线的企业职工则对此表示反对,因为他们所从事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
一些公职人员,例如50多岁的女干部、女教授,到了退休年龄往往愿意继续干下去。推迟退休年龄呼声最高的群体就包括妇女组织,要求男女同龄退休。
反对之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算了一笔账:假设参保人退休后一日三餐吃盒饭,以20元一份计,每天需60元,年均则需2万多元。加上其他基本开销,每人年均需3万~4万元。若参保人退休后存活15年,则需50万~60万元。然而以中等城市水准计算,参保人员在退休前所缴纳的养老金每年约为3000~4000元,15年缴存余额约为5万~6万元。很显然,其实际缴存不能支付实际领取。
因此从养老金财富总值角度来看,在现行体制下,15年后退休的人很可能连盒饭都吃不上。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处在巨大的财务风险之中。
郑秉文表示,从财务上来说,目前的养老保险体制若不改革,未来某一天破产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但是对于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来说,现收现付制是以国家的主权信用来担保的。只要国家不破产,国家财政状况良好,国家不会变成希腊,个人就无需担心自己的养老金不能兑现,国家的财政总会兜底。但长期看这个制度问题很多,不具备可持续性。截至2011年底,全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2.5万亿元,其中做实账户仅2703亿元,空账额从2010年的1.7万亿元上升到2.23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去年底发布了《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对我国养老金状况做了专门的课题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表示,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政策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迄今已经约40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7岁多,计划生育也使得缴费人数相应下降,因此“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大变化,使得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此外,褚福灵表示,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了缴费年限,按照待遇计算的办法,也提高了参保人的待遇,因此,要提高退休年龄,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主要不应当是为了减少国家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适度稳步提高退休年龄,确保参保人得到可持续的充分保障,是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也指出,从理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看,我国退休年龄逐渐延长,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退休政策制定40年,延迟退休是必然选择
赞成之声
解决之道
不少专家也表示,延迟领取养老金很大程度上是大势所趋。网友“肥水养花”质问:“为什么不说取消退休双轨制是大势所趋?”
网友“中国微生物”分析说:“国家该做的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一同缴纳社保金,公务员由国家交,企业由企业交,原国家给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钱,拿来补贴社保基金,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取消退休双轨制
延长退休年龄,会影响年轻人就业?
延长个人工作周期,避免社会人力资源浪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胡乃军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延长退休年龄对年轻人就业有阻碍作用,很多岗位被年龄比较大的人占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部分年轻人进入这些行业和岗位的机会;如果只是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并不大。
很多人认为,弹性领取养老金其实就相当于延长退休年龄,就是让人更长时间地工作,更多地缴纳社保费用,然后更少地领取养老金。胡乃军认为弹性领取养老金只是略等于弹性退休,两者不能简单画等号。
不过,也有许多专家认为,即使延长退休年龄,挤压就业的情况也不会发生。从短期看,延长退休年龄会对我国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延长退休年龄与就业并没有必然联系。
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中的“弹性”意味着自愿,它摒弃了一刀切的做法,将选择权交给个人。(来源:搜狐新闻)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