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0年北京市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底,北京老年人口数量已超300万,预计到2030年,北京将达到重度老龄化,户籍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30%,随后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而且,这一状况将持续50年以上。
“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在北京,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然而,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的同时,养老成本对于多数老年人及其家庭来说仍是不小的问题,因人而异的“养老账本”背后,是老年人及其家庭共同面临的现实烦恼与焦虑,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迫切需要家庭、单位、社会和政府等方面的共同参与。
“老有所养”,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所在。
根据北京市最新一次上调的退休金结果显示,企业退休人员
养老金为平均每月3355元。
一对普通退休夫妻,在北京每个月要花多少钱?他们的生活账本是开支紧张还是盈余充足?随着城市“空巢”家庭和高龄失能老人的增多,人们越来越关注在一个老龄化社会里,如何让养老账本变得有质量、有温度。
账本上的“刚性支出”
家住北京白云观街汽北小区的杨鹏生今年78岁,5月20日早上8点,他和老伴刚从早市买完菜回来。
“西红柿一斤半,5元;牛奶一箱,32元;鲫鱼一条,9元;鸡蛋两斤,7元……”杨大爷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记账,厚厚的账本上工整地记录着生活必需品的开销。杨大爷这天买菜共花去了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