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棚里的“家”
冬日雨雪欲来的湖北宜昌,天空阴沉沉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寒意。在宜昌市中南路一处建筑工地上,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工棚,是谭学军和母亲刚刚收拾好的“新家”。过去3年时间里,他和母亲的“家”就在一个又一个工棚或临时住处之间流转,他也如蜗牛一样驮着母亲在城市里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
“搬家”后的第一件事,谭学军就将取暖器打开了,天气寒冷,薄薄的板房根本无法抵挡屋外的寒气。双手无法伸展以及双腿没有知觉的母亲,在寒冷中长期躺坐着,很容易生冻疮。实际上,今年气温陡降后,母亲臀部已长了褥疮。
3年前,谭学军与妻子离婚后母亲没人照顾,他将母亲从秭归老家背出来,开始了背母打工的生活。
“其实,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在谭学军看来,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至少有了一个住所!”
在谭学军眼中,这一间板房解决了他的全部难题。当然,这是老板特意优待他——他可以使用取暖器这一类高用电量的电器,能够自己生火做饭,甚至,母亲还可以享受一个“单间”。
记者目睹了这个“单间”的窘迫:一张高低床,下面铺着母亲的被褥,上面堆放着杂物,屋里几件家具异常简单,两个板凳,一张小桌,都是谭学军从外面捡回来的。两把椅子横在床铺与屋板之间,椅子中间的空隙中放着一个马桶,这是白天谭学军上工之后,母亲自己“方便”的地方。
“我原来是想在床板上打个洞,可现在是冬天,还没来得及弄。”谭学军这样解释屋里的简易厕所。在谭学军上工的时候,母亲只能从床上依靠双臂的力量慢慢地挪到两张椅子边,再依靠椅子的支撑完成大小解的全部过程,马桶中的秽物谭学军一得空就会回来清理。“工棚不隔音不隔味,放时间长了,怕工友们会说闲话!”
虽然简陋,谭学军觉得这间板房的条件又上了一个“台阶”。此前,他在宜昌猇亭工地里的家是一个8平方米左右的泥砖工棚,里面摆放了两张单人床和一个放着锅碗瓢盆的小桌子后,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从石棉瓦的缝隙里可以看到天空,晚上也能躺在床上数星星,晴天的灰尘、雨天的雨水,都是这个“家”必不可少的伙伴。
尽管生活艰苦,但谭学军从未想过放弃。当他12岁那年父亲与母亲离婚离开家后,他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与母亲一起撑起这个家。1985年,当准备上房顶打谷子的母亲意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伤后,15岁的谭学军不得不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