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连险和万能险增长迅猛,这种方式是否是一种健康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是不是可持续的?
笔者认为,我国现在不具备大规模销售投连险和万能险的充分条件,只适于在部分发达地区有限制的销售,并且比例不能超过保费总量的30%,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整个行业的问题。
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保险业一季度的经营业绩显示,1至3月份,全国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979。1亿元,同比增长51。6%。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130。6亿元,同比增长62。1%。中国的寿险业的上一轮高速增长从2000年开始,结束于2003年,期间的年增长率均超过30%,而在2004年这种高速势头戛然而止,增长率迅速下滑到7%,低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其后增长速度一直徘徊在10%左右。因此,今年一季度的“井喷”让业内人士再一次看到了久违的繁荣,一片欢呼雀跃之下,似乎光明就在眼前。而作为从业20多年的保险工作者,职业习惯让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种井喷式的增长肯定存在巨大的风险,而这个风险就来源于投连险和万能险激增。
据统计,今天一季度投连险增长迅猛,尽管受到股市低迷的影响,投连险保费收入仍达到225亿元,为去年同期的6倍。与此交相辉映的是万能险的火爆销售,很多省市万能险的业绩增幅均超过了100%,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公司的万能险占比已经超过了80%。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保险业今年以来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投连险和万能险拉动的。
笔者曾经在《中国保险业进入后营销时代》一文中有过详细分析,中国寿险业前10年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大创新的推动,其一是引入的佣金制度和营销员机制,这是一种机制创新,是分配体制的改革;其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银行代理保险的出现,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银代业务已经占到全国寿险保费收入的30%以上,这是一种销售渠道的突破,是销售模式上的创新。这两大创新都是一种增长方式根本上的创新,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根本上的推动作用。即便如此,如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它们也有一个发展、成熟到衰落的过程,2003年以来的低迷就是其历史局限性的现实体现。而今年依靠投连险和万能险拉动增长的保险业是否是一种健康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是不是可持续的?
投连险和万能险的隐患
对于去年以来极速膨胀的投连险和今年初火爆热销的万能险种,我对于这些投资理财型产品的态度始终是忧虑大于乐观,这种忧虑不完全来自于前车之鉴和历史的记忆,而更多的来自于对现实的审视。笔者始终坚持认为中国目前不适合大面积、大规模地销售这两款产品。首先,这两款产品要求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相当地成熟和规范;第二,这两款产品的销售主体应该在投资和管理上具备相当的能力;第三,这两款产品对销售人员的要求相当严格,要具备3证,即保险资格证、金融理财资格证和股票基金销售资格证。而中国目前的国情是根本不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因此投连和万能只适合在发达地区进行小规模尝试,并对销售的公司、销售的人员做严格的培训和限制。
(一)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不成熟、不规范
诚然,投连险和万能险在欧美甚至日本、新加坡和港台地区都是一种普及率很高的险种,市场占比也很高,接近40%。然而,我们只是看到了国外市场的现状,而没有看到整个历史进程,更没有看到我们与国外资本市场和保险行业成熟度的差别。我们的保险业属于初级阶段,我们的保障程度和保障面都很低,另外我国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消费者的购买心态、投资盈利能力等都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日而语,而这些因素是这种投资险种能否取得长期成功的决定因素。
从外部资本市场看,中国股市运行不规范,投机严重,幕后交易,操纵股价,披露虚假信息屡见不鲜,纵观国际市场,股指能在不到2年中翻6番,又能在半年内跌去一半的股市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而股民在熊市到来后敢于逼迫政府救市,而后政府又真能降税救市的监管层更堪称独一无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若想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无异于天方夜谭。同时,相比国外市场,我们的投连险大多不能够自己选择组合,同时投资品种不够丰富,对市场有深刻认识和熟练把握的人才匮乏,面对熊市大多束手无策,这些都导致了投资人的利益无法获得可靠保证。
其次是制度政策,国外成熟市场的投连险多是由保监会和证监会共同监管,要求信息完全披露,而在中国则完全没有证监会的介入,投资收益也非常不透明,这些都难以令人信服。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