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随着股市的不断走高,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推出了投资连接保险(简称“投连险”),该险种又被赋予“保险中的基金”、“基金中的基金”等多种名称。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保险监管部门陆续接到反映“投连险”销售误导方面的投诉,结合记者的调查和读者的遭遇,本报归纳了几种常见的误导形式,提醒消费者注意。
片面强调高收益
调查:记者以消费者的名义前往经七路某家银行咨询理财事宜。一名理财顾问非常热情,主动介绍“投连险”这个理财项目。
“您看,这款保险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累计收益率超过了35%。”理财顾问随即向记者展开了产品介绍彩页:“假如您投入10万元,选择了收益高的积极型项目,到了第5年就可以拿到13万多块钱了;第10年就突破19万了,第20年,直接就翻了一倍还不止,10万变成了37万多块钱。”
这位理财顾问并一再声称该理财项目“安全系数之高可以说没有任何风险”。见到理财顾问坚持声称保证收益率,记者就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会有“保本”这一条款。对此,理财顾问解释,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中国经济形势明朗,股市大牛市格局不会变,因此不会出现实际收益是负值的情况。但是,合同是不会有这一明文条款的。
分析:事后,记者仔细阅读了这位理财顾问提供的宣传画册,发现上面有一行小字标示着:“此演示方案纯粹是描述性的,实际收益可能出现负值。”并非他所谓的“安全无风险”。其实“投连险”这款产品早在2000年的时候,省城就有保险公司销售,后来因为账户亏损严重,2003年、2004年的时候曾出现大量的退保。专家表示,“投连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股市突然暴跌,消费者来不及转移资金,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提醒:销售人员一般都是在假设的利率下演示各种收益,消费者不能据此理解为对未来的预期。购买“投连险”也可能出现亏损。消费者应该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及时、准确公布投资账户单位价值,寄送投连保单状态报告等信息。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