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保障面的扩大,所对应的是消费的萎缩,现行的社会保障真能起到保障作用吗?社会保险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一、当前国力强大,全国一幅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问题,经济增长靠的是资源的大量消耗,投资(主要是政府基础建设投资)、出口、消费三角形成的经济增长,消费的比例很低,形成一个很难看的三角形。
扩大内需,许多人主导的方式是增加社会保险履盖面,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走得却是一个死胡同,社会保障面的扩大,所对应的是消费的萎缩,比如一块蛋盖,被张三多分了,李四就要少分一点,消费也一样,居民投入社会保险的资金支出多了,消费就只好被挤压了。
二、当前的社会保障居民投入:
1、五大保险,按工资平均数缴纳,一般情况下,缴纳社会保险的工资基数为最低工资标准的1.8倍至2.0倍之间。养老保险为28%,医疗保险为10%,失业保险为3%,工伤保险为1%,生育保险为1%,总计为工资的43%,如工资高于平均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43%,如工资标准低于缴费基数,那缴费比例就高于43%,甚至超过100%也是可能的。
2、工会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费为工资的2%,职工教育经费为工资的1.5%。总工会的人,旅游都没去处了。职工培训,除了误工误事,没有任何作用。
以上两项总计为职工工资的46.5%。
三、误区:
1、在占工资46.5%的社会保障中,职工所需投入仅11%(养老8%,医疗2%,失业1%),职工投入较少,不影响居民生活,这是专家的一概观点。其实46.5%的缴费中,全部都是雇主在承担,事实上要给雇员增加工资100元,雇主实际需要支出146.50元。缴的费多了,聘的人就少了,工资就低了,生产经营资金也被压缩了,最终的结果是生产经营上不去,职工工资收入提不高,消费低迷,把收入的31%(46.5/146.5)存起来,二十年或三十年后再消费,这本身就是把消费的需求给浓缩了。
2、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有以扩大消费。个人所得税的降低,的确有利于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效果不是很好,较46.5%的社会保障,个人所得税微不足道,而且,社会保障费用是人人都要缴,但个人所得税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在缴,占工资不例不是很高。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