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保险行业协会2002年4月17日关于“4·15”空难通报: 2002年4月15日在韩国釜山不幸坠毁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CA129航班所载的155名乘客中,有21名乘客(含4名外籍乘客)是在北京地区购买的机票。但这21名乘客都没有随机票或在登机前购买航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航意险)。
惊魂未定的人们还没有从“4·15”空难的阴影中回过神来,2002年5月7日晚9时24分,中国北方航空公司一架由北京飞往大连的客机又在大连海域失事。据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机上103名乘客中,购买航意险的只有39人。
于是我们疑问:国人怎会对航意险如此冷淡?
不买保险,是“冷漠”暴利,还是“冷淡”家人
“4·15”空难发生前,国内一家知名媒体就曾指出,航空意外保险存在暴利。该媒体引用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的观点向航意险提出质疑:目前我国每年乘坐飞机的旅客大约有8000万人。假定每人都买保险,每张保单20元,8000万人的销售收入就有16亿。而这些年民航的安全记录非常好,索赔和每张保单印刷、人工的成本相当少,这样每年总利润能达到14亿元左右。即使不是每名乘客都买保险,航空保险的成本利润率也能达到700%左右。
针对这种质疑,保监会的答复是:航意险所产生的利润是比其他人身意外险高,但绝非暴利。由于航空保险具有保险事故集中性、理赔高额性的特点,很可能连续多年没有赔付,一旦发生事故,则赔付额巨大,即便是目前航意险实行多家共保,多年的累积也可能不够一次赔付。事实上,针对我国现状,20元保20万元的费率已远远超出了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航空保险不能短期算帐。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一周之内,美国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AIG就赔付5亿美元,第二大寿险公司MetLife赔付3亿美元,CNA金融保险集团赔付2.3亿美元。美国"股神"巴菲特曾表示,他旗下的再保险公司要花数年时间才能缓过来。而当时国际知名的咨信评估机构美国穆迪投资服务公司(Moody)预测,全球保险业此次的偿付总额在150亿至300亿美元之间。
然而,无论是专家争论还是“9·11”事件的实例似乎都没有影响国人对中国民航“飞行记录神话”的强大信心和对保险的冷淡。不买航意险似乎成了人们声讨“暴利”的一种情绪写照。
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两次空难。39名乘客投保航意险。
拒绝填写20元航意险单的乘客忽视了一点:灾难降临时,家人悲恸的是失去至亲和今后可能面临的经济困顿,而不管航空保险是否存在暴利,距离生命个体的宝贵,都实在太远。
同时,任何神话,在那万分之一的几率面前,都实在脆弱。
保险能给我们什么
保险的本意在于弥补灾害给个人或团体造成的损失,航意险也不例外。
航意险全称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团体业务部副经理周洁告诉我们:航意险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它的保险期限从被保险乘客踏入保单上载明的航班班机的舱门开始到飞抵目的港走出舱门为止。它的保险责任是被保险乘客在登机、飞机滑行、飞行、着陆过程中,即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遭到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载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
航意险不同于普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首先,投保的范围不同:航意险专门针对此次航班,时间极短,仅限于此次航行,下了飞机以后保险关系彻底终止。而普通意外伤害险则是一次投保期限一年,包括任何意外伤害,保险种类多,比如因主体的不同,就有出国人员意外伤害险、公出人员意外伤害险、旅游安全人身保险等。其次,在投保人年龄上,航意险投保人无年龄限制,也没有保险前的健康告知义务。更重要的是,航意险因意外发生的几率低,所以理赔费率为万分之一,远远高于普通意外伤害险的千分率。
目前,国内国际航班的旅客可购买的每份保单的保险费均为20元,每位乘客视个人情况,最多可同时购买10份保单,也就是保险额最多200万元。
很多人认为机票里已经包含了旅客法定责任险,因此再投保航意险实属多余。周洁告诉我们,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不禁止甚至鼓励重复投保。因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投保的数额、种类越多,一旦事故发生,理赔的数额越高,不象财产险有“不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的限制。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