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人满为患,专家门诊一号难求;多次排队,在医院等上两三个小时,真正的诊治时间仅有几分钟;慢性病人的处方常常只有几天的量,不得不多次往返……结合即将出台的上海医改方案,市卫生局日前宣布,近期将实施多项惠民措施,包括:推广“一站式付费”,减少排队;慢性病患者增加处方量,避免奔波;副高职称以上医师每周须开两个半天门诊,缓解“看专家难”。本报从今天起连续推出报道,聚焦这些惠民举措的推进情况,并请市民和专家建议如何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加快改革,让惠民之策发挥长效。
挂号、候诊、检查、付费、取药,按通常的就诊流程,就医的每个环节都要排队。据有关部门数据,申城市民在三甲医院就诊,平均要排3。4次队;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曾统计,病人挂号平均要25分钟,等候要89分钟,而就诊时间才6分钟,也就是说,病人在医院的绝大部分时间耗在了排队上,有效医疗时间非常少。
怎样减少排队?上海市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始探索“一站式”付费,还有些医院尝试开展“先看病、后付费”。试点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现场查访。
“一站式”少排50分钟
位于芷江中路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内,门诊大厅摆放着8台“自助机”。从宝山赶来看糖尿病的钟先生,原本想跟以往一样排队挂号,导医小姐主动介绍:“用自助机方便又省事,不妨试试看。”
在导医的指导下,钟先生在自助机上刷了一下医保卡,仪器显示医保卡内余额已告罄,提示充值100元。他将信将疑地存入钱,自助机立即“吐”出挂号单,并显示扣除挂号费8元。钟先生随后上楼看病、检查,等配药时再来自助机前刷卡,当即扣除了检查费、药费。拿着收费凭据,钟先生顺利取到了药,他感叹:“确实方便,至少检查付费的队免了。”
医院党委书记孙虹介绍,医院与银行合作开发“自助挂号收费体系”,患者每次充值的金额不少于100元人民币,自动储存至医保卡内,所有付费项目打包,最后一次结算。这种类似于“手机钱包”的充值服务,试行大半年来,患者平均排队时间减少了50分钟。随着越来越多病人选择“自助”,排队挂号时间也缩短到了15分钟内。
“初试水”医患烦恼都不少
据了解,申城不少医院已经开始与银行洽谈,采取医保卡、医联卡乃至银联卡等,开展“一站式”收费服务。
除了“预付”,上海中医大附属龙华医院等还试点“先看病、后付费”,直到配药前才将挂号、检查、药费等一次付清;瑞金医院正逐步把“后付制”从特需病区延伸到普通门诊;长宁、徐汇等区的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启动了类似服务。
记者了解到,作为初次试水,病人都面临一个改变习惯的问题。不少老年病人习惯了现金交易,对钱在卡上“划来划去”不放心。还有病人以为预付就是“交押金”,担心医院借机多收费、乱收费。市民孙先生说,每次看病的余额存在卡内,别的医院又不能用,取与不取叫人很是纠结。
医院也有烦恼。龙华医院副院长张嗣博说,极少数患者不用配药,做完检查,拿了报告就走人,“逃费”数目迄今已有数万元。瑞金医院在部分科室试行后付费以来,逃费比例也在3%左右。
预付金额定在多少也颇费周章。市六医院门急办主任陶敏芳说,综合性西医院检查多,且不同年龄患者的医保自付段不同,要预设一个通行的预付额度比较困难。
此外,一站式付费对信息化要求很高。不少医院负责人表示,医院不但要投入巨资改造原有系统,而且还要考虑付费系统发生故障的危险。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