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潘惊喜连连
每个月,年近七旬的老潘都要去家门口的这家银行。路过自动查询机,老潘停下了脚步。大堂经理曾告诉他,用这个机器也能查。“咱不会也不愿意用。”老潘在心里跟自己说,还是去柜台排队踏实。
“您的钱到账了。”排了半个多小时,换来的这句话让老潘很踏实。这就是老潘每个月“牵肠挂肚”的福利养老金。这项政策是北京市2008年推出的。截至2010年,有61万像老潘这样没有养老保障的老人,每个月能领到250元的养老钱。
老潘住在八角北里社区,老伴儿早些年就去世了,也没有子女,这些年他一个人靠每个月520元的低保生活。250元的福利养老金,在别人看来也许就是一顿饭钱,在老潘眼中这却是“意外的惊喜”。
快70岁的老潘虽然身板儿还算硬朗,但每年诸如感冒、咳嗽的小病也躲不掉,去医院看几次病花个千儿八百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啊,就怕得病。”前几年,老潘腿不大行了,常犯疼。医生说是骨质疏松。
就在老潘为药费发愁时,另一个“惊喜”帮他解了燃眉之急。2009年,北京在此前“一老”大病医保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一老”门诊报销制度,一年能报销500元。
这项政策是2007年建立的,最初针对老年人、儿童的“一老一小”大病医保制度不断扩容,于2010年整合成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这项制度把此前城镇老年人、学生儿童和无业居民都纳入医保范围,像老潘这样的本地户籍老人也在其中。
2012年
促进18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帮助4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