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新常态描述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过去经济快速发展下,随着国家财力增强,对医疗保障等民生事业投入也大幅度增加。2015年各级政府对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参保缴费补助标准较2014年又提高了60元,达到人均380元。前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医疗保障事业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而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增长减缓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公共财政收入增速降低,2015年的公共财政收入增幅8.4%,与2011年25%的增速相比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地方财政前些年的快速发展主要靠土地出让和资源开发来拉动财政收入增长,而经济新常态下,地方“不差钱”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将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其次,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为减轻企业负担,各地已开始逐步降低
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另外,前期以扩面带动基金收入快速增长的效应在2012年基本实现全民
医保覆盖后再难以成为带动基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速过快
近年来由于科技进步、医疗服务成本增加、健康需求得以释放以及医疗服务中的诱导需求等原因,医疗卫生费用增速很快。卫生总费用从2001年的502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5379亿元。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给医保基金的运行带来了压力。不断提高的医保报销比例也让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显著增加。2014年底,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平均达到82.1%、70.9%和75%。目前,全国约1/4的地区当期基金出现收不抵支,多地累计结余更现赤字。基金风险的增加直接关系到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