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高端医疗成为最受“煤老板”、“房地产商”、外资等等资本持有者追捧的投资项目。然而,受限于商业保险的参与不足,以病人自费为主的单一付费方式导致高端医疗行业难以发展壮大。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在本月20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医疗保险高峰论坛”上表示,构建定价平台和建立医疗保险补偿机制是以国际医疗为代表的高端医疗所面临的新问题,亟需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来合理控制费用,建立健康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
海虹控股保险业务部负责人韩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缺乏有效的控费方式,健康险所面临的高赔付和高道德风险使保险公司与高端医疗合作时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同时,高端医疗机构大部分都是诊所,门诊医疗行为的“实时性”也增加了控费的难度,解决这些新问题需要医疗机构,保险公司、智能控费机构共同努力。
中产医疗需求驱动高端医疗市场
在资本推手和市场需求之下,近年来以三甲医院特需部、国际部、民资、外资高端诊所为代表的高端医疗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管理处长王海涛在首届中国国际医疗保险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大约有3000万~5000万人群有高端医疗服务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每年都在增加。
王海涛认为,公众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目前医疗机构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无法满足中高收入人群个性化的需求,发展高端医疗服务有助于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王海涛进行的一项市场调研显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汇集知名专家”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是高端医疗机构给受访者留下的位于前三位的最深刻印象。受访者对高端医疗健康项目的接受程度排在前三位的是“定期体检”、“疾病专家会诊服务”、“看病预约服务”。
目前,北京中高端医疗服务市场构成比为外资医院和私营医院占到40%,三甲医院的特需病房和外宾病房占到60%,后者中高干特需占比15%,普通特需/外宾占比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