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医养结合”模式 填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迁、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变化等趋势持续深化,实现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迫在眉睫。
《报告》指出,首先要加快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落地和推广。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特别是高龄老人群体规模上升带来的挑战,为减轻传统的家庭养老护理模式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时间和经济压力,建议建立社会化的失能风险分担,加快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试点和推广。此外,针对我国“未富先老”、“少子老龄化”等特殊挑战,要特别关注高龄老人、“无子”老人等特殊群体,以及重度老龄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政策倾斜,通盘考虑,因地、因人施政。
同时,应推动“医养结合”的护理养老模式。调查显示,老年人一旦进入中度生活依赖状态,对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护理费用都会显著提高。为提升社会护理资源的配置效率,建议结合近年来国务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关于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要求,把“大健康”理念引入长期护理领域,突出健康预防、康复护理与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积极推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意识的树立,尽量减少或延缓失能状态的发生,以动态的视角科学地管理老年人群的健康发展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医养结合”的护理模式应突出“护”和“养”的概念,长期护理保障体系不仅要在产品设计中覆盖、更要引导老年人保健服务的使用,仿效“管理式医疗”的理念,建立“管理式养老”的模式;此外,要基于全生命历程的视角,将健康养老的概念与针对中青年群体的保险产品结合起来,降低未来疾病和失能的发生概率,减轻对医疗护理的依赖,以提升老年人群的健康预期寿命,而不是以降低赔付支出为目的。
多管齐下破发展怪圈
“由家政人员提供的定期或非定期上门服务是目前我国第三方护理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占比达48.2%。”《报告》指出,从发展制约因素来看,收费过高、服务质量低是家政机构主要的内部发展问题,而运营成本高、公众接受度低、没有支持政策则是主要外部原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护理服务市场“发展怪圈”。
对此,课题组表示,应多管齐下打破专业护理市场发展怪圈。建议通过“加强筹资”、“优化模式”、“建立体系”等多个角度同时切入,着力提升专业护理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质量。首先,在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试点及建立过程中,调查研究老年人及其家庭最为迫切需要的或需求缺口最为严重的服务模式及机构,优先纳入护理保障范围,提升对它的筹资及支付能力,以需求拉动供给的发展。
其次,鼓励护理服务模式创新,利用各类服务机构的特点,合理规划,根据民众需求,打造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比如可以结合许多老年人既希望得到护理服务专业、又愿意在家中养老的需求,加大对社区护理服务资源的投入,新建或改造居民小区的各类服务场所,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站点,或利用众多家政机构的服务网络,引入专业服务团队,并对现有家政人员进行护理技能和素养培训,将其从普通的保姆或钟点工改造为具备一定资质的护理人员。
再次,加强对专业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包括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多方资本对养老及护理服务体系进行投资,并通过构建专业教育、在职培训、职业等级标准等方法,推动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储备。
最后,通过政策支持与行业发展,双向推动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保险行业在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群的长期风险保障意识方面加强努力,通过宣传、政策引导等手段加强民众对未来养老和护理规划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保险行业则应致力于改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结构和定价方法,合理降低保费水平,使真正需要护理保险的人们“买得起”、“买得值”。同时,加大对消费者态度的跟踪和研究,开发结合风险保障、投资储蓄、护理服务的综合性产品,并提升产品性价比,更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护理保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