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险在中国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一点没有人否认;但对于健康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如何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没有很清晰的解答。
业界的烦恼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产品销售难,保费规模上不去。
从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指标来看,2009年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苗头,而就2010年1月至5月的数据来看,健康险保费收入占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比例仅为5.6%,低于往年同期水平。
二是赔付率过高。健康保险业务长期以来普遍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显然问题不单单出在保险公司一方。也许我们可以说目前健康险经营者的专业性不够,创新水平低,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但这不是主导性的原因。保险公司作为逐利的市场主体,从其本性上讲是不会轻易放弃大好市场机遇的;虽然在健康险的专业化经营方面大家都需要继续学习,但据了解,许多经营健康险的公司创新产品、改善经营方式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实际上,健康保险在中国的如此遭遇,折射出的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卫生资源的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从2000年至2007年的国际比较数据来看,中国每万人口医师数为14名,世界排名第80位;每万人口病床数22张,排名在第100位左右。
在这样稀缺的卫生资源中,优良的医疗技术服务资源更为有限,我国执业医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仅占4.2%,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1.5%,所有医生接受专门医疗培训的平均时间不足3年。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对短缺,演化出健康保险发展的两大掣肘因素。
首先,促成了消费者对专业医疗服务的复杂心理。
消费者总是希望能够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但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有限的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出现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局面。挂号难,以致握有名医专家号的“号贩子”屡禁不止;跟医生有效沟通也不是易事,调查显示,医生平均每13秒就会打断病人的话。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