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VS公司:入股是硬道理
其实,除了在确定合理的医学诊断标准方面医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医疗支出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尽管保险公司在合同中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做了许多细致的要求,“冒名顶替”、“小病大养”、开与患病无关的药品以及不合理治疗等问题却屡屡出现,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根据天津市保险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人寿天津分公司短期健康险2008年剔除的不合理费用占索赔金额27%,太平洋人寿天津分公司“短期健康险”2008年剔除不合理费用占索赔金额的24.6%。不合理费用占索赔金额的高比例也显示出健康险公司的被动地位。曾经在公立医院有着多年工作经历的王万永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健康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很小,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而这些医院并不缺少资金和病人,医疗资源呈现垄断性。而在不少发达国家,医生能够充分的流动,医疗机构之间的服务质量差距也不大。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此前撰文指出:“目前健康保险公司在与医疗机构之间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健康保险公司构建自己控制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还存在着制度障碍。”要想真正增强保险公司的话语权,资本无疑是最重要的利器。2009年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业深入贯彻医改精神,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表示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医院,2010年平安保险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投资龙岗中医院,并全权负责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成为首家进入公立医院的保险公司。然而就目前来看,医疗行业保险资本的进入还是低水平、小规模的。
除了保险公司没有足够话语权之外,医疗行业存在的自我保护主义导致健康险公司始终打不开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这道缺口,在缺乏全民健康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经验数据为保险产品提供精确定价,同时也使对投保人的审核成本大大增加。以天津市为例,每年天津市的体检收入保守估计也有4亿,体检机构完成体检后,体检信息便在那“睡大觉”,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除了商业健康险与医院和投保人之间的种种尚未解决的问题,商业健康险还面临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由于健康险同时在财险公司、寿险公司和专业健康险公司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专业健康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据保险业人士透露,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投资理财性质的业务,业务渠道则倚重于银行。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对发展初期的健康险公司也属无奈之举,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尽早实现盈利为以后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健康险要想真正实现健康管理的角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