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任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相对于证券的高风险高收益,保险更侧重于保障,而不能看做是短期收益的赚钱工具。然而,在这个追求高收益的经济时代,很多人把保险看成是一种快速获利的盈利工具,从而出现许多保险纠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保险常见的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只有在不稳定企业供职的人和自由职业者,才需要购入商业保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中年人有社会保障,再购商业险就是浪费。虽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在编员工拥有比其他行业更稳定的收入和基本保障,但商业保障仍是一个重要的“安心投资”。调查表明,越是级别较高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干部,退休后生活水平下降的比例越大。因为许多津贴是与职务相匹配的,退休后便不能享受此待遇了。如果我们尽早买了逐步还本兑现的商业保险,到了退休后,恐慌和失落就小多了。社保是广泛覆盖,需要个人负担一定比例的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的自费部分需要商业医疗保险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购买住院补贴类商业医疗保险,可用一定金额的住院补贴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的不足部分。社会医疗保险在统筹基金的应用上通常规定了最高支付限额,在药品的应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如不少突发重疾基本医保覆盖的只有甲类药,而其它类药都是自费的。目前,不少保险公司推出的重大疾病保险都是确诊即给付保险金,让被保险人在不幸患上重大疾病的同时,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医疗费用作为救命资金。
误区二:我现在位居中层,收入不错,单位又给办理了医保,所以只给孩子买商业保险就行了。古语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只给孩子上保险,一旦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人发生意外,谁来给孩子续保呢?相反,如果将保险投资合理运用在中年人身上,万一家长遇到不测,保费得益者便是孩子(可指定孩子为受益人)。同时,保险也承担了一部分养老的功能。现在,我们的理念应该逐步从养儿防老、退休金养老向保险金养老转变了。
误区三:体检报告表明我现在很健康,买保险可以暂缓。无论是健康险、重疾险和寿险,都是越早购买越合算,因为保险公司在做预案时,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杠杆。它依据各年龄段的大病指数、慢性病指数、住院指数及康复指数来提高入门台阶,进而规避风险。比如你40岁开始买保险,“起步价”就比45岁低得多。如果投保人年龄小、缴费的时间长,在总保额和保险金不变的情况下,便可将年缴费额压至最低。买保险只能未雨绸缪,等到身体出现问题时再投保,保险公司肯定会婉拒你;即便是你在发病的临界期侥幸买了保险,也未必获得理赔——巨星张国荣的身故险和梅艳芳的重疾险就是因为买得太晚,尚在免责期内,而没有从保险公司拿到预期收益。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