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四:得上大病,买了保险也治不好,没意思。就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来说,有些重大疾病确实还不能根治,但是有效、积极的治疗至少可以延续患者的生命,特别是早发现早治疗。以癌症为例,早发现早治疗可降低三分之一的死亡率。况且,每一个患者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每一个患者的家人都不会见死不救,有了重大疾病险保障,风险将由保险公司承担,家人不必再为筹措治病的资金去动用银行存款或去举债。在某种程度上说,保险就是让自己获得一次重获健康的机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为疾病所要准备的,将不再是医疗技术,而是医疗费。短短的十几年,曾经的绝症已成过去,而只要有钱,我们就可以选择一流的医疗技术,一流的医疗服务,一流的看护。我们为什么不想想,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抵制住一些无谓的诱惑,强制自己存下一笔抵御风险的活命钱?
误区五:意外太偶然,轮不到自己。有些人认为,每年花几百元钱购买意外险太不划算,这个世界这么大,哪有那么多的意外发生,即使有意外发生也不一定轮到自己。这是一种侥幸心理,意外是突如其来的客观事故,它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什么时候光顾、光顾到谁头上,谁也说不准。也正是因为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我们才更应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它具有“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互助特性,尽管意外事故发生给人们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灾难,但如果投保了一定保额的意外险,这份保障至少可以使受难者及家属在经济上得到相当的援助,在精神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安慰。每个人都需要保险,只是很多人都像鸵鸟般,将自己的脑袋深深地埋进沙子里,以为危险就不在了。往往有很多人,在病理诊断书开出来后才开始打电话,咨询保险事宜,我们只能说,很抱歉,你们现在花再多钱也买不到保险了。
误区六:买保险不如把钱放在银行合算。买了鸡蛋分放在几个吊蓝里,以防放在一起万一蓝子掉下来全部摔碎。世界上有很多理财的方法供人们选择,把钱放在银行的主要好处是安全和存取方便,当然,储蓄起来可以灵活方便,只是取出时只有本利之和,如果万一储蓄中途有个意外,不仅储蓄计划可能中断,很可能会使全部储蓄用于应急而变得一无所有;保险,特别是长期保险既有储蓄的功能,同时还有转移风险的作用,往往只缴了很少的保险费,一旦出现风险,会得到一大笔的保险金。另外,向我们的养老计划如果通过银行储蓄的方法来实现也有一些困难。储蓄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当中,因为市场的诱惑加至储蓄存取的方便,很可能养老计划中途夭折;保险是定向的、专款专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储蓄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养老的计划。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