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有生产类的医疗器械公司1.5万家、营销类的医疗器械公司30多万家。产业的飞速发展引发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在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受过生物医学工程标准专业训练的人才比例很低,其实企业很需要专业素养合格、可以引领行业发展的人才。”
“我们起步并不晚,但发展得不顺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很多局限性,不把它当作一级学科来发展,不像药学、医学那么受重视。生物医学工程缺少像化学、医学等传统学科那样的大院、大厂、大所,过去国家在这个领域投入不足。”樊瑜波认为,人才紧缺的原因在于,生物医学工程在国内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过去甚至连分类都没有,长期被归于电子学学科下。而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范围很广,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比传统专业高得多。各种生物电子学、医学影像、图像处理、生物信号、生物材料、生物力学、人工器官、纳米生物技术、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等都属于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门类。
在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是最热门的十大专业之一。“现在国内也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目前有超过100所大学设立生物医学工程的本科专业,博士点有38个。”樊瑜波说,生物医学工程已不再被湮没于医药领域之中。“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立这一专业。由于需密切跟踪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前沿,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工程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也要跟进,要日新月异。例如,光学发展到什么程度,相关医疗器械也就应该跟进到什么程度。”樊瑜波建议,让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企业和大学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应该试行本科来源的医科教育制度,让本科学习工程、电子、材料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报考医科生。
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类的人才培养有三大途径。一类是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才,其队伍越来越大,门类已经涵盖了所有领域。有很多是我国自己培养的,也有很多是从美国、欧洲、日本学成归国的。这类人才的水平越来越高,学科知识结构也越来越合理。第二类人才是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我国设立了这个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100所。第三类人才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企业培养的人才,包括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这支人才队伍也在崛起中。
“随着人才的跟上,研发投入的加强,我们以后要建立完整的生物医学工程体系,从人才培养到基础研究,再到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樊瑜波认为,“这样,受益的是老百姓,而带动的是我们自己的工业。”
差距:正在缩小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一直由欧美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几年,随着在该领域的迅速崛起,中国已逐渐成为国际学术舞台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介绍,近年来,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物理学科取得长足发展,高强度聚焦超声、电阻抗成像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新型血管支架、脑机接口技术等生物医学工程部分领域已居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相应,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每年专利申请数量都在不断攀升。“过去的学术杂志上几期都看不到一篇,现在几乎每期都有中国科学家的文章。”
今年5月底召开的“2012年世界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大会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进步,这个每三年召开一次的顶级国际会议是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仅从大会举办地的迁移,就能反映出生物医学工程学在亚洲在中国被重视和提高。”国际医学物理与医学工程联合会主席巴里·艾伦博士说。
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差距。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7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膝关节、双腔心脏起搏器、高端磁共振成像(MRI)等几乎100%依赖进口。这些高端产品掠去了大量利润,也让老百姓的医疗负担更加沉重。
真正的投入,将让这个局面很快得到改变。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王学恭日前透露,2012年,国家发改委已经成立了三大专项用以支持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分别为“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发展专项”、“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和“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的医药产业部分。其中,前两大专项配套资金达到12亿元,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医药领域则带动15亿元左右的财政投入。
对于三大专项的实施,有专家表示,生物医药领域被各国看作未来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领域,国家希望通过设立专项并给予巨额项目扶持资金,加速项目和产品的产业化,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