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以下简称“论坛”)8月17日-18日在京举行。出席“论坛”的嘉宾认为,新医改为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预留较大空间,非常有利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主管部门要加大改革力度,尽快消除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障碍,完善慈善医疗投资环境;同时,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时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
一、新医改为民营医疗市场发展预留较大空间
新医改明确提出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该管的绝对不能错位、缺位。为此,医改首先把医疗卫生服务区分为基本与非基本,强调政府建立主体地位,并为社会资本留出了市场空间。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准入、审批、执业范围、人员流动、设备购置、土地政策等各个方面都作出系统明确的安排,总的原则是消除障碍、完善政策、大力支持、开放包容地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出席“论坛”的国家医改办副主任张汉东介绍,目前近20个省份出台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改的办法。同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投入上加大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扶持,2001—2010年间我国先后补助5亿多元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包括支持3000多家民营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购置设备,有些地方政府还设立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营医院规模发展。
随着医改不断的深入,社会力量参与卫生改革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从“论坛”上获悉,我国各类民营医疗机构数量达到45万所,床位数占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10%左右,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数占比分别为23.7%和7.4%,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十二五”医改规划高度重视社会办医的发展,明确提出2015年民营医院床位达到全国床位总数的20%左右,中央和各地都相继出台了有力措施和配套文件,非常有利于民营医院发展。
二、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三因素
目前,民营医疗机构的市场准入壁垒尚未打破、发展政策环境需要改善、人才流动不畅通、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类管理政策尚待完善。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尽快消除发展的障碍。与会人士认为,制约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认为,法人属性问题、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财政扶持政策的二元体制问题、金融政策的限制、人才流动的障碍,这些问题不是医疗体系能够解决的,主要是缺乏顶层设计。比如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医生,由于身份问题导致养老、晋升待遇都不同,所以很多公立医院医生不愿意到民营医院工作。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