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现有暂住人口2610.9万,从1月1日起,《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在广州工作的外地人从“暂住”到“居住”,并将享受到“7年入户”的待遇。“入户”,这个对外地人格外具有诱惑力的字眼,一时间引起人们热议。
“7年入户”
好政策还盼落实好
“人们最关心入户政策,”广州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按照《条例》规定,居住证持证人在同一居住地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7年、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依法纳税并无犯罪记录的,可以申请常住户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说,广东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的1/3,“7年入户”政策降低了城市户籍制度的门槛,让一部分中低层次的外来务工人员也能从中获益,这是一个突破。
究竟如何落实入户政策?正在广州天河南街办理居住证的王铭铭对此有颇多疑惑:“我的暂住证年限已经4年了,我有自己的房子,来换领居住证也算是抱了一线希望能够入户。”王铭铭开了家小设计公司,业务做得不错。但他认为:“居住证的含金量就在于入户。但条例似乎留了‘尾巴’,‘7年入户’政策并不是指流动人口在同一地区7年就可以入户,而是指流动人口满足这个条件后,可以向所在地市申请入户,新的入户政策仍按照人才优先原则,每年入户人数和具体办法将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王铭铭直言有些失望,没有公开透明的入户评分标准和过程,他担心这个好政策变成一纸空文。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袁古洁承认,关于“7年入户”,各地级市政府目前尚未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广东省治安管理局局长郑泽晖补充说:“一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发展应该同步协调,在广东省新办法给出的方向下,各地级市还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做出相应决定。”
流动人员居住地的承受能力也是一个棘手问题。比如很多流动人口认为,入户后至少孩子入学的难题就解决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并不是有了本地户口就能够享受良好教育。”黄小姐是广州一家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她对外来务工人员入学入户的热切希望持悲观态度。身为本地人,因为是集体户口,黄小姐自己也在为孩子入学苦恼。“公共资源太少是最大的问题。本地户籍孩子的入学尚有困难,外来工子女入学入户怎么可能顺利解决?政府在出台各种政策的时候,还需要配套的公共设施投入,增加的服务肯定是需要占用公共资源的。”
有了“居住证”
相关待遇有待跟上
其实,广东早在2003年就出台有关规定,开始实行“居住证”,但针对的却是专才和高端人才引进与服务。今年开始,针对全体外来人员实施的居住证,才开始将促进“居住证转户籍”政策的受益人群范围扩大,其中,农民工等外来人员是直接的获益者。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同样规定了子女入学、个人入户等“含金量”较大的政策,但专才居住证对待遇的规定更加明晰和具备操作性,新的居住证制度则比较模糊。
1月9日,李倩打电话给广州天河妇幼保健院,问女儿作为外地户口能否享受计划免疫,对方说:“早就可以了,没有说一定要居住证。”李倩从刚刚办理居住证的兴奋和憧憬中开始冷静,条例带来的实质性利好,可能是提供办证(驾驶证、机动车上牌)、港澳商务签注、儿童计划免疫、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但其中不少是过去就已经可以享受到的待遇。
记者采访广州市教育局也证实,目前该局也尚未有任何对接新的居住证制度规定的入学政策,该局承认去年就着手外来工子女入学相关政策研究,和新的居住证制度并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