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民生问题都是与会代表及委员们最关心的话题,其中,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健康和公共安全等重大问题,更是不断升温的热点。随着全国雾霾性天气频繁发生,环境问题的受关注程度渐渐提升,与之相关的一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责险”),也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绿色保险”
一般认为,环责险是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当然,这种玷污和污染是有严格限制的。保险公司只对突然的、意外的污染事故承担保险责任,而将故意的、恶意的污染视为除外责任。
从2007年试点算起,我国环责险已经走过7年历程,其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实际上,政府层面对于环责险一直很重视,曾出台多项文件推动这一制度发展。”据保险专家介绍,早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007年1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启动了环责险试点。201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再度明确“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2012年出台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研究建立重金属排放等高环境风险企业强制保险制度”。
但总体上看,我国环责险推广缓慢,试点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这项保险不具强制性,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愿购买这一险种,投保企业数量不多也使得保险的“大数法则”难以发挥作用,一旦发生环境污染,巨大的赔付金额让保险公司在推广这一业务时顾虑重重。
在众多专家和市场主体的强烈呼吁下,2013年年初,国家环保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强制”二字与环责险相连。这一举措显著加快了各地开展环责险的步伐,试点范围在全国进一步扩大。政策层面的日益“给力”,也让曾经踌躇不前的保险企业开始重视这一险种,甚至开始“争食”这一市场领域。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