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读者宋先生近日通过邮件向本报反映了一件事。宋先生说,日前,他去北京某三甲医院探望一位住院朋友时,全室病友正群情激愤地议论医院代收保险费的事。
这些病人都是做冠脉造影的,他们说血管造影术在我国已十分成熟,通常二三十分钟即可完成,发生意外的概率几乎为零。但院方在通知办入院手续时,除要求交住院押金外,还要交好几百元介入诊疗
意外保险费。如果没有医院收费处开出的“已投保”小条,病人住不了院。宋先生觉得这种做法太不合理,对发行这个险种的保险公司来说,这是只赚不赔的好生意;对医院来说,冠脉造影一天做的数量非常大,每人都要花好几百买这个保险,这是多么可观的一笔收入!
医院是否真和保险公司合伙来挣病人钱?术前保险又是怎么回事?本报记者进行了详细了解。
记者调查发现,介入治疗意外险只是手术意外险的一种,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2005年,中国医院协会就提出开展手术意外保险试点工作,北京阜外医院成为国内第一家试点医院。
北京阜外医院副院长李志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解释了当时试点手术意外险的原因。他说,大约2/3不良医疗后果,医方没有过错,按法律规定,医院无需赔偿,但病人往往不太理解,且很多家庭面临经济困难,补偿诉求强烈。为解决这些病人的诉求,才开展手术意外险,希望通过商业保险给予病人、家属一些补偿。后来,一些地方医院在推行麻醉意外险时,让医生做代销,存在利益纠葛,阜外医院主动叫停手术意外险的试点工作。
到了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联合中国保监会再次在全国推广手术意外险。这次,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积水潭医院等多家医院成为试点医院,手术意外险涉及介入诊疗、骨科手术、心外科手术等多个领域。
手术意外险为患者自愿购买,如术中发生意外死亡,术后出现并发症、后遗症,经鉴定证实后即可获得赔偿。保费、保额和手术类别有关。
“强制”错觉出在沟通上
李志远指出,推行手术意外险后,医生、病人对风险的认识明显提高。医生更注意与高风险手术病人进行沟通,明确告知术中可能发生哪些意外。病人了解这些客观事实后,更加信任医生,医患关系得以改善。而且,手术意外险的确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医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