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买“美金单”保险依然热度不减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目前香港上面上主流的保险产品有重疾保险、人寿保险、分红保险,主要是友邦保险、保诚保险以及宏利保险这三大公司。
当时,她主要冲着5%左右的预定利率,认为比国内的同类产品划算不少。想不到,她买好保险后,才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听一位金融行业的老同学解释,这类分红险产品收益率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保证收益”较低、“非保证收益”较高,也就是说,到时候未必能得到所预期的收益。而更令她胸闷的是,这位老同学介绍她购买一份回报率高得多的信托产品,但此时她已没有存款。
能不能退保?朱女士向保险代理人打听退保事宜时被告知,购买不到两年退保,几乎拿不回已经交出去的现金,蒙受的损失会很大。朱女士这才想起,此前代理人曾对她做过风险提示,而她当时头脑发热根本没有听进去。
业内人士介绍,保险是一个长期的投资,一般来说至少持续20到30年,有些甚至是终身。许多客户过于短视,用目前的眼光来预测未来的汇率变化和收益率,其实非常不理性,而保单中的预期红利只是参考,并不是稳赚不赔,“乐观收益”和“悲观收益”之间的波动率,有时候会达到±2%。此外,香港保单还存在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等风险以外,还存在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外汇政策风险比较大等等情况。
代理人不专业扑了个空
如果跑一次香港,排几次长队能买成保险,其实是属于幸运的。记者还采访到几名市民,专程到香港,却因为准备不足而落空。
私营业主张先生想给自己买一份重疾保险,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保险代理人。他根据这名代理人的指示准备材料,到了当地才发现缺了不少必备材料。由于国际银联已于去年10月宣布不能刷卡买保险,张先生事先准备了VISA和万事达卡,等到跟着代理人到了保险公司现场,才发现这两张卡也设置了单笔5000美元的限额,并且只能刷一次。不但保险没有买成,开香港银行账户也失败了。香港银行要求客户开卡前,提供近几个月的有效公用事业账单用以确认常住地址,并且不接受电子账单。整整两天的折腾毫无成果,张先生闷闷不乐打道回府,后悔自己找了个不懂行的代理人。
一些保险代理人告诉记者,政策“紧箍咒”的确也对内地客户造成障碍,因为转账金额的限制,大额保单目前很难做。代理人还提醒,一般保险合同都要求客户提供香港本土的关联账户,而由于转账金额有上限等因素,比较容易出现到了保单自动扣款时间而账户金额不足的情况,这样一来保险公司会默认客户履约能力存在问题,很可能会对保单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