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某事业单位工作的A女士,5年前买了一款20年期的长期健康险。投保时看重的就是保障全,额度高,有关“每年体检”的条款也没放在心上。今年的体检却出了问题,她被查出来肾部有囊肿。保险公司于是要求,重新划定保障范围,与肾相关的疾病统统被设为“免责”。A女士仔细对照了条款,发现确实有这么一条,只好打碎牙往肚里咽。
不过她心里仍然很不是滋味,所谓保险,就是保障未来的风险。像这款健康险一样,发生了哪类疾病的先兆,就把它排除在外,那保险还有什么价值呢?
案例二:某企业工作的B女士,6年前买了某投资主险,并附加了一款“个人住院医疗综合保险”。可到了今年,她的主险仍在继续缴费,但附加的医疗险已被保险公司拒绝续保。
保险公司的理由是,此附加险属于一年期的短期健康险。根据合同,每年的续保其实都是一次重新签订合同的过程,客户和保险公司都有权选择是否再签合同。而B女士几个月前因肺炎住院治疗20多天,并顺利得到了理赔。保险公司在此情况下进行续保,其风险较大,因此完全有理由拒保。
许多市民都清楚,现有的社保只能保证基本的医疗需求,万一碰到长期住院或者大病大灾,还是需要商业健康险使一把力。不过,以上两个案例却指向同一个矛盾,健康险究竟能保障什么?市民怎样投保才能真正买一个安心?本期《保险周刊》即以五道选择题的模式,阐述健康险的几个关键之处,希望能够给您投保时多一些参考。
短期健康险Vs长期健康险
市面上短期健康险较多,主要有定额给付型、费用报销型、住院津贴型三种,一般是一年一签,保险公司和客户均可拒绝续保。其中很多还是以附加险、保险套餐组成部分的形式出现,比如新近的几款女性主题的保险套餐,大都包含短期健康险的内容。
从保障的角度来讲,长期通常要优于短期,尤其是“保证续保”的一些险种,比如友邦的“康福终身健康保险计划”、信诚的“心聆一生”,只要每年按时缴纳保费,保险公司就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续保。当然,保险公司也会有赔偿上限,触及上限保险合同即告中止。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