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产品说明会的初衷,意在通过联谊、讲座等形式拉近保险公司和客户的距离,并提升公司口碑。本是传递保险理念、促进保险销售的一种好方式。
近些年来,这种方式却变了样,这类活动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其结果直接造成误导增多、投诉增加,令保险业整体形象受损等不良影响。不少寿险营销员假借公司名义召开各类形式的产品说明会,甚至完全以当场签单作为最终目的。有个别品行恶劣的营销员,可能会利用当绸得的市民签名材料,对签名进行描红、复制,编制投保材料,其行为令人发指。
而且,近两年来,又有一些公司“继续开动脑筋”,变着法子拉拢中老年朋友,通过赠送旅游券、低价团队游等形式,利用结伴旅游的机会推销保险产品。
广场舞大妈:不适合购买理财型银保产品
不仅仅是在代理人渠道,在银保渠道,中老年人也是购买保险的“主力军”。以上海地区为例,多年以来,银行保险主要的销售对象就是“口袋充裕”的中老年人,甚至一些来银行办理养老金领取业务的退休老人,也经常被忽悠将自己的存款或养老金转投“收益更高”的分红险产品。
大家可能还记得,最近微信朋友圈中流传了一个帖子,大意是一名北京的某银行客户经理,天天陪着大妈跳广场舞,最终获得大妈们的信任,做成了一笔又一笔单子。
的确,在我国,由于中老年人的储蓄率比年轻人更高,而且财富积累较早较多、日常花销较低,甚至有些老人的子女在国外,还会给他们定期寄些外汇回来,手头宽裕的中老年朋友就这样被金融机构“盯上”了。
实际上,且不说这位“广场舞大妈真朋友”的年轻酗给大妈们推销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否适合这些老年朋友,如果是银行销售的分红险等投资理财类险种,并不适合中老年人。这批人年纪大,买保险费率高,资金积累时间等不了那么长(有个大病之类的突发事件可能就要将保险退了取现,但那样损失就很大)。
也正是看到了银保业务中的这一怪现象,今年4月1日,中国保监会联手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出于对老年人群的保护,根据此次银保新政要求,对城乡低收入居民、投保人年龄超过65周岁或期缴产品投保人年龄超过60周岁的,商业银行应当对其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再根据评估结果推荐保险产品,不得通过系统自动核保现场出单,而应由保险公司人工核保。
此次“史上最严厉”银保新政虽然没有明确65岁老人不可以购买保险,而是由于老人投保特别容易存在销售误导或者引发后续的投诉纠纷等。和以前银保购买主体多为老年人群不同,目前各家银行已经对65岁以上老人“较为冷淡”,甚至有些银行网点工作人员直接表示“65岁以上的就不能买保险了”,有的甚至声称“60岁以上都不能购买保险产品”。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