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大门槛高护理保险杯水车薪
今年7月,青岛护理保险由试行转为正式施行。两年多以来,该保险共保障了2.5万余名失能老人,其中享受“家护”的有近1.6万名老人,开展“家护”的医疗机构发展到390多家,全部为社区机构,92%为民营性质。享受“长护”的老人有1500多人,提供相关服务的医疗兼养老机构有36家。还有600多位老人正在享受“专护”服务。
正是因为有了护理保险,祝尔健等人于今年5月注册成立了青岛市第一家护理站——期颐护理站。该护理站共有全科医生7人、护士32名、护理员70多人,主要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每周2次~3次的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祝尔健发现,有大量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急需专业护理,但护理站开展工作2个月以来,仅签约了40多位老人,一些刚刚接受大手术的老人更需要康复和护理,但由于护理保险审定标准非常严格,很多老人未被纳入。
祝尔健建议,目前能够享受护理保险的老人基本都是彻底卧床的老人,他们的康复意义不如半失能老人。如果护理保险审定标准能够适当放宽,半失能老人很可能不会变成失能老人,可以更好地节约医保经费。
宋培铎建议,护理保险的审核必须坚持标准化,应进一步加强社保部门对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机构的监管。目前,由于社保工作人员有限,对于纳入护理保险的老人只能采取定期抽查的办法,一些机构就有机可乘了。“老人明明能动,来检查时却让他别动;为了控制成本,追求经济利益,提供的服务量也明显不足。
“社保部门承担了巨大的压力。”马青说,对于护理保险来说,准入门槛是最重要也最敏感的,因为进不来就享受不到相关待遇。尽管有4组人负责核定,但根本跑不过来。从长远来看,包括护理保险的经办、认证和监管,应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或者探索社保和商保合作等多种形式。
对于护理保险,青岛市卫生部门一直给予大力支持。青岛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魏仁敏说:“医养结合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对于养老院同时申办医疗机构,我们一直开绿灯。”最近,青岛市还打算针对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进行地方立法,其中专门有一个医养结合的章节,要求5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必须设医疗机构或和附近的医疗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魏仁敏认为,与巨大的需求相比,护理保险的费用只是杯水车薪。除了尽快建立单独的护理保险外,商业保险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开发的相关产品都是投资产品,老百姓也是用买彩票的心态买保险。要促进行业发展,商业保险应转为投入实业,起码应针对一定收入层级设计专门险种,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服务。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