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解决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两句话就给了行业莫大的鼓励和想象空间。
本世纪之初方才兴起的国内健康险市场,星途多年不顺,寄身寿险,盈利能力不忍直视,追究原因:专业能力不足;再深究,缺乏顶层设计,行业发展环境不成熟;继续究,医疗改革不行,健康险难行,税收等支持政策不行,健康险亦难行;不能再究了。
医改的配套推进以及税收等支持政策的跟进,再加上“支持社会资本设立专业健康险公司”、“加强健康服务业用地保障”、“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开发各类健康险产品”等细化条款,憋屈了十数年的健康险市场确实没有不沸腾的理由。
随之“大健康”概念奔腾而来,保险自被认为是最大受益领域。经营牌照的增加、险种的丰富、相关服务的增加、以及健康产业链的拓展,一幅国内健康险行业大肆卡位建设的画卷轮廓线渐清晰。
都知道,“强化保险机构在医保控费方面的价值”是商业保险机构在医疗改革中被寄予的使命,两个《若干意见》也希望用发展商业健康险来解决基础医疗和补充医疗问题。当然,政府相关部门也会着力解决商业健康险发展面临的医疗资源、客户资源和政策短板。
叙述至此,可以知晓“大健康”那枚果实能否成功摘取的关键在于对医疗资源、客户资源的争夺。保险机构当如何攫取医疗资源以及客户资源?按照两个《若干意见》的指示,加强保险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从而打通信息化共享机制的壁垒,实现商业机构与医保和医疗信息的共享。那句“医疗信息交互中保险机构将成为最大受益者”的判断也恐由此而来。
然而,“大健康”背景下的健康保险有着太多的未知,保险机构是否可以摘得那枚果实,会否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幽默镜像尚不确定。《燕梳新青年》窃以为他日的健康险市场或许会出现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可以理解为摘取果实的三条路子。
第一种大而全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之路,无疑这是一个拼爹的路径。正面理解就是通过推动大病医保、医疗经办业务发展等衔接基本医疗项目,协助政府推进医疗改革,从中获得核心的医疗、客户资源以及政策支持。当然还可以换一种更直白的说法:以政府委托业务,换取彼此信任,积累足够的资源后渗透至商业健康险业务领域和健康管管理领域,针对性的开发产品、普及性的健康险服务,渐而走上专业健康险公司之路。可以想象,这种大而全的模式非一般保险企业所能承接,且不论对所设基层网点覆盖面、人力资源等展现资本实力的硬性要求,就是博取政府信任的软性标签就足以止步无数企业。恐怕也只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政治觉悟高的好学生才有此殊荣,未来也不会排除地方政府背书的地方法人险企的参与。毕竟初涉此道的经济利益远不若政治意义那么明显。
湛江模式、江阴模式、太仓模式、新乡模式……历数近几年颇显名声的几个保险机构参与的医疗经办业务的例子,几乎全部是几家中字头的险企。以人保健康为例,厚实的背景足以给之带来任性的空间,“那张总理批条”、带有“中国”字样的名字也足以令之斩获更多的政府关系。反观它的三大业务板块,政府委托业务、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和健康管理业务,确实只有政府委托业务拥有一定知名度。2013年度已赚保费50余亿元,依然亏损8亿元的尴尬难题依然在提醒着大而全的模式盈利的秘钥在于: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和健康管理业务的开拓,对之几乎所有的保险机构都在起步阶段。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