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则关于行医的小故事,千百年来予人启发无数。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是时,扁鹊名动天下,扁鹊的大哥和二哥却名不见经传,是以魏王不解。
扁鹊道出了一番千古名言:“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显而易见,扁鹊三兄弟中,其长兄的医术最为高明。治未病,也成为医术最高境界的象征。所谓治未病,就是指在还未发病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中医防治体系中“治未病”也见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可以说,治未病的思想发自中医,但是在治理国家、商业活动、文化教育中,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种思想又与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等古老哲学智慧同理。
近年来,中国
重大疾病多发,不仅影响着人们健康幸福生活,也会导致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等现象。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2015年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占到44.1%,患大病重病的240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960万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
为了防范大病对人们生活带来的毁灭性效应,政府运用各种机制来解决大病的治疗和费用,例如大病保险、扶贫救助、大病补充
医疗保险等等。其中,大病保险目前已经成为覆盖面非常广的一种保障机制。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近日表示,去年中国大病保险已覆盖超过10亿城乡居民,当年累计赔付资金超300亿元人民币,“可以说是应保尽保”。
保险赔付是一种结果。相信很多购买保险的人,特别是购买
人身保险的人,虽然体现了风险意识,但都不希望得到这种赔付。自己掏钱购买保险的人如此,政府统一出资购买保险的受益人群同样如此。有钱人如此,贫困人口亦如是。没有任何赔付比健康更为更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