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券商等“正牌”代销渠道的扩容,第三方理财曾被认为进入了发展的“死胡同”,然而,近段时间,因信托业务的受捧,这一队伍反而在悄然崛起。那么,你在理财时会选择它吗?据记者近日的调查了解,因该行业一些“硬伤”难除,第三方理财的未来之路仍难言乐观。
【现象一】
第三方崛起蜂拥卖信托
今年下半年以来,因股市、基市、楼市等投资市场的不振,市场资金更倾向于偏保守、稳健的理财市场,使得北京、上海、广深等地新近冒出了很多从事第三方理财的中小公司,被业内称为“草根第三方”,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原从事代客理财等资管业务的私募转型。
据有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国内注册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已超过千家,若再加上间接从事理财咨询的公司,逾万家都是比较保守的数字。
现在来看,第三方理财市场似乎并未像此前业内预计的受券商等代销品种的扩容冲击而进入“死胡同”,但不可忽略的是,它时下的发展与“天时”、“人和”密不可分。
近年来,包括好买基金等一些大型公司在内,第三方理财普遍的经营策略是以“代销”信托产品为主,同时辅之以私募一二级市场产品,部分拿到基金第三方销售牌照的公司还可以代销公募基金。据悉,信托产品的配置比重常占它们所有经营业务的七成以上,而大部分第三方理财的盈利点也就在于此。
今年,信托产品,特别是高收益的基建类信托,尤其受到投资者欢迎,一日售罄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新兴起的草根第三方就是看好了这个“商机”,美其名曰“理财咨询”,实则纷纷当起了中介。
日前,上海一家小型第三方公司的营销员小陈告诉记者,老板凭着与信托公司的“关系”拿到了一些产品“代销权”,于是注册了公司。由于产品较好,他们几个营销员只需待在公司里等电话即可,当然,公司之前做好了网站和搜索引擎的推介。他说,即使银监会规定“信托公司不得委托非金融机构推介信托产品”,但第三方理财却可以向信托公司推荐合格投资者,因此目前大多数第三方的盈利模式还是靠返利佣金。
【质疑】
中介式经营能否长久?
第三方理财,本是指那些独立于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能够独立、客观分析客户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他们所需的投资工具,并提供综合性理财规划服务的机构。它的重要之处和定位在于,弥补了国内金融机构分业监管下,对投资者所需的整体财务规划的不足。
“从目前第三方理财的生存状况看,业务偏重于营销,反而忽略了最该重视的服务性定位,这样舍本逐末的做法注定难以摆脱夹缝中生存的局面,而缺少自我优势支撑的公司最终难免走向死亡。”这是小陈工作了3个多月后对第三方理财的认知。
东方华尔金融咨询总裁、著名理财师刘彦斌也不看好这个行业。他说,一方面,一旦金融机构具备了自行销售产品的能力之后,就不再需要第三方理财;另一方面,第三方理财机构现在很混乱,从业者大多不专业,高收益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风险,那些标榜高回报的房产、矿产信托,都有无法收回的可能,未来这个行业肯定会面临一次大洗牌。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