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维权”的讨论再次热了起来,“金融维权”目前也已经成了投资者关心的一个焦点,本来应该让我们老百姓放心的地方,却暗藏陷阱。我们整理了最近一年各大媒体报道的理财领域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为我们的金融消费提个醒儿。
1、网银频繁被盗迟迟不警示
网上银行在给客户生活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同时,潜在的风险也悄然现身。近一个月内众多网银客户先后经历“惊魂300秒”,账户内资金瞬间被钓鱼网站洗劫一空。中国互联网信息举报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近期网银盗窃侵财案件举报甚多。2011年1月13日,南京的王言(化名)先生突然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尊敬的网银用户,你的口令牌将于次日过期,请尽快进行升级,给您带来不便请谅解,详询×××××。”王先生说:“银行的客户经理平时也常发短信提示用户办理各项业务。”所以王先生虽然发现是来自一个陌生手机,但也没有产生怀疑,随即利用电脑,根据短信提示的内容登录短信内的网址,并未发现异常,便根据网页提示,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密码以及随机产生的动态口令等信息,在页面显示升级成功。王先生在退出页面后猛然发觉不对,再次登录时,发现自己账户内的100万元已经被全部转走。网银的安全性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广大客户的强烈不满,有受害储户指责银行不作为。
2、理财产品收益夸海口
“本人于2007年12月21日在某银行购买了一款的理财产品,该产品期限两年,从2008年1月11日起到2010年1月11日止,产品现已到期,收益亏损4.51%。”高女士如是说。该产品存在夸大收益等违规行为,此前打出的宣传语为“蓝筹计划2号”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6%,上不封顶,低风险,而该产品为投资于蓝筹股的产品,风险可想而知。同时,该产品说明书上募集资金为20亿元,实际运作金额却为30多亿元,该产品运作一个月时就被爆出近10%的亏损。
3、存款变身成了保险
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骗术层出不穷,一不小心存款就变成保单,大部分“被骗保客户”都是中老年人,因为对银保产品的不了解加之误导销售导致受骗。
陈家姐妹从2010年5月份拿着活期存折去某银行取款时发现自己的存款“变”成保险后,已年过六旬的陈家姐妹已经去银行和保险公司协商过三四次了,但她们的20万元存款还是无法取出来。
陈家姐妹中的姐姐陈淑华说,她2010年1月8日在该银行取出了10万元存款,走出银行大门时,穿着制服的银行工作人员小张追出来,告诉她银行最近搞活动,存款送金币。“小张说利息很高,一年存10万元,存够五年到50万元时,可以拿出来72万元,一存款还送一个10克的虎形生肖金章,这个赠品值3000多元。”姐妹俩喜滋滋地等着五年后50万元变成72万元,陈家姐妹存款后,银行给了她们每人一个活期存折,还给了一个红色的纸包,让她们保存好。2010年5月份,妹妹陈淑霞家中有事需要用钱,她拿着活期存折去银行取款,却被银行的工作人员告知,她的钱不能取,因为她买的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如果非要取的话,要扣除很大一笔费用,10万元要扣除37000元!如果不想被扣钱,就得继续往里存钱,存够50万元后,第七年才可以把本钱取出来,20年后可以拿分红。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