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分红险 | 万能险 | 投资连结险 | 理财百科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理财险频道 > 理财百科 > 正文
投资理财小心陷入黑洞 消费者需要注意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近日,关于“维权”的讨论再次热了起来,“金融维权”目前也已经成了投资者关心的一个焦点,本来应该让我们老百姓放心的地方,却暗藏陷阱。

  4、银行理财产品披露虚假信息

  当初客户经理极力推荐的最高年收益可达到48%的产品,赎回时却发现已然巨亏。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南京投资者于女士在渣打银行累计投入180万元买入6只渣打银行QDII理财产品,而到2010年11月产品赎回到账时,却发现已经亏损80万元。另外一位投资者沈女士于2007年7月投入3万美金买入,到2010年1月到期时账面缩水41%。

  于女士表示,从2007年的11月到次年8月,渣打银行寄给她的月结单上,在“结束日之结余”一栏里均显示为本金。因为产品结余金额显示为本金,于女士直接理解产品“不赚钱也不赔钱。”而沈女士提供给的资料显示,这只名为“瑞银1.5年期美元新兴基建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票据”(QDII0704B)的产品,2007年10的月结单中“结束日之结余”尚有“市价”一栏,但到了11月份的月结单中已无显示,只在“结束日之结余”一栏显示为本金。和于女士的理解同出一辙,因为“市价”一栏没有了,沈女士就此认为“此前市价显示亏损的部分已经止损。”针对投资者关于渣打银行QDII理财产品涉嫌“信息披露虚假”的投诉,银监局给出了正式的书面回复:“QDII200704A在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的月结单不符合《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另一个细节是,两位投诉人表示,在购买了渣打银行理财产品后,均先后换了5位客户经理,他们每次想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都困难重重。

  5、外资银行理财让投资者巨亏

  2007年9月,于女士看到某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广告,广告内容是紧跟“港股直通车”,事实上“港股直通车”根本未获批准。

  同时,广告中未曾披露该产品存在本金损失风险这一重要特征。银行业务经理对产品的描述则是承诺保本、只是有汇率和收益风险。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在银行没有出示合同的重要部件能体现高风险非保本的“条款与章节”的情况下,于女士就在文件上签字表示已阅读,并购买了1万美元该产品,但是运作3年后本金只剩4800美元。该产品早前已爆出巨亏60%,其销售人员欺瞒投资者,承诺保本和高收益。销售人员还私自篡改了投资者的风险评估报告,风险承受能力由中级改为高级。

  6、诱导收费何时休

  近年来,这种“明促销,暗收费”的手法在信用卡领域已经屡见不鲜。近日,张先生遇到一件尴尬事。他在2008年办了一张银行信用卡,一直未激活使用。2010年11月份某日突然接到该行信用卡客服中心电话,对方称最近推出一项“存30元送50元话费”活动,希望张先生参加。张先生一开始表示迟疑,因对最近屡见报道的电话营销诈骗比较敏感。对这个来历不明的陌生电话进行了核实,经确认银行方面承认确实有这项业务。当时,张先生并未在意。

  过后,当张先生想起此事向银行信用卡客服中心打电话要求取消此项业务,客服人员不同意,说是他们也有任务,无法帮助张先生取消。无奈之下,张先生被迫参加了此项活动。

  春节之后,当张先生从移动公司打出话费单后,未发现有返回50元话费的记录,随即打电话向银行信用卡客服中心核实却被告知活动已结束没参加上,不能返话费。张先生说,既然没参加上活动,他就想把钱取出来,却被要求必须支付手续费。

  张先生认为,银行此举实为不妥,在用户不愿意接受某项业务时,不应该进行诱导“服务”。当用户提出异议,双方就应协商解决,而不是继续诱导拒绝协商。最令张先生难以释怀的是银行竟然在客户被迫妥协后,未履行承诺,还被要求支付手续费。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