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增,银行短期理财市场异常火爆,背后的因果逻辑与风险又是怎样的?
前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后遗症,终于在今年上半年集中爆发.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CPI涨幅为5.4%,其中,6月CPI高达6.4%,创3年以来新高。尽管经过了几次加息,一直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目前也只有3.5%。普通百姓的财富就这样被通货膨胀快速蚕食着。
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及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日均存贷比的考核,使银行不得不大量发售理财产品来应对资金紧缺的局面,投资者也因投资渠道短缺而纷纷选择购买理财产品。
但从上半年到期的理财产品收益来看,大部分产品都没跑赢CPI,有的产品甚至没达到预期收益率。
理财产品市场“井喷”
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91万亿元,大大超过1万亿元的市场预期。其中,理财产品吸收的存款功不可没。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总量。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更是节节升高,有的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超过7%。
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异常火爆,民生银行6月推出的一款161天的理财产品,12亿元在5分钟内被抢购一空。理财产品火爆的背后,是百姓抗通胀意识的增强。但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无论是宣传上,还是产品设计上,都存在很多误区。
笔者近期以客户身份先后在农行北京顺义支行和建行北京海淀支行的营业网点做了一些调研。农行姓卢的大堂经理给了笔者一张近期发售的理财产品名单,上面有12只理财产品,其中,期限最短的2天,最长的183天;年化收益率在2.8%~5%之间。
在产品结构一栏,除2款期限最长的产品(分别是91天和183天)是保本保证收益外,其他10款相对短期的理财产品均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卢经理也承认,进入7月份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比6月底的收益率下降了不少,原因在于,6月底银行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完全是为了突击完成上半年的存款任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到期的7732款理财产品中,到期收益率跑赢5月份CPI增速5.5%的理财产品只有186款。有7款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为零,有2款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为负。光大银行上海某支行行长也对笔者表示,确实有一些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